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 |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發布時間: 2024-12-18 21:58:00 來源: 新華社

  2020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推動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chan) 能,全麵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堅決(jue) 遏製各類違法亂(luan) 占耕地行為(wei) 。

  2023年、2024年兩(liang) 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用於(yu) 支持湖南水稻集中育秧的資金共計10.9億(yi) 元,占全國水稻集中育秧專(zhuan) 項資金的四成以上。

  湖南省委、省政府將糧食生產(chan) 作為(wei) 工作重中之重,陸續出台係列重磅政策舉(ju) 措,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育“良種”,堅持高標準建設造“良田”,“揭榜掛帥”創新研發推“良機”,用“良法”提升糧食生產(chan) 管理能級。

  “扛起糧食安全重任,湖南的擔當不局限於(yu) 一地一域。在創新耐鹽堿品種的過程中,境內(nei) 幾乎沒有鹽堿地的湖南,充分發揮了雄厚的科研優(you) 勢服務全國。”

  “專(zhuan) 家種出高產(chan) 田不算數,隻有農(nong) 民種出來才算數。把試驗放到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田裏,不僅(jin) 能讓種業(ye)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更符合生產(chan) 實際,也能篩選出真正的好種子。”

  2023年和2024年,湖南共完成畝(mu) 投資超3000元的“投貸聯動”高標準農(nong) 田200多萬(wan) 畝(mu) ,累計撬動社會(hui) 資本投入超30億(yi) 元。

  數據顯示,湖南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全國的10%,規模以上農(nong) 機企業(ye) 超152家。2023年,湖南水稻和油菜的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83.89%和69.02%。

  目前,湖南聚焦農(nong) 機領域已建設1個(ge) 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和3個(ge) 國家工業(ye) 設計中心,支持7家農(nong) 機企業(ye) 建設智能化“黑燈工廠”和標杆車間。

  天災麵前,湖南最終取得“災年豐(feng) 收”,這要歸功於(yu) 注重用良法提高糧食生產(chan) 管理效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湖廣熟,天下足”。一句耳熟能詳的民諺,寄托著中國人對糧安天下的美好希冀。

  湖南省耕地麵積僅(jin) 占全國約2.8%,卻產(chan) 出了全國13%的稻穀,水稻產(chan) 量和麵積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在2023年首次實施的全國糧食安全與(yu) 耕地保護考核中,湖南排名全國第一。

  “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men) 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糧食安全問題念茲(zi) 在茲(zi) ,心懷牽掛。

  2020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推動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chan) 能,全麵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堅決(jue) 遏製各類違法亂(luan) 占耕地行為(wei) 。

  2024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湖南要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種子和耕地兩(liang) 個(ge) 要害,加快種業(ye) 、農(nong) 機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

  確保糧食安全,相關(guan) 部門鼎力支持。2021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分別與(yu) 湖南省簽署框架協議,共同打造種業(ye) 創新高地和智慧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發展高地。2023年、2024年兩(liang) 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用於(yu) 支持湖南水稻集中育秧的資金共計10.9億(yi) 元,占全國水稻集中育秧專(zhuan) 項資金的四成以上。

  《湖南省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實施方案》《湖南省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十四五”發展規劃》《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田長製嚴(yan) 格耕地保護的意見》……湖南省委、省政府將糧食生產(chan) 作為(wei) 工作重中之重,陸續出台係列重磅政策舉(ju) 措,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育“良種”,堅持高標準建設造“良田”,“揭榜掛帥”創新研發推“良機”,用“良法”提升糧食生產(chan) 管理能級。

  湖南省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湖南堅決(jue) 扛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加強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配套,為(wei)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更多貢獻。

  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熒光法進行水稻樣本分析(2024年11月25日攝) 陳思汗攝 / 本刊

  長沙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展示的稻種樣本(2024年11月23日攝) 陳思汗攝 / 本刊

  育“良種”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近年來,湖南大力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對標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嶽麓山實驗室,打造種業(ye) 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圍繞低鎘水稻、耐鹽堿水稻、超級雜交稻等核心技術開展攻關(guan) ,全省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9.5%。

  組織“大兵團作戰”,破解“鎘米”之憂。水稻鎘汙染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牽頭,在全國範圍內(nei) 組織整合多方力量開展集中攻關(guan) 。“集合全國農(nong) 業(ye) 科研資源,齊心協力錨定‘低鎘水稻品種選育’這個(ge) 目標開展攻關(guan)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攻關(guan) 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柏連陽告訴記者。

  為(wei) 實現攻關(guan) 目標,湖南向全國各地科研單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發出稻種征集請求,共匯集3萬(wan) 多個(ge) 表型和基因型不同的品種。“有一段時間,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科研樓實驗室的地上、桌子上、櫃子頂上,堆滿了貼著標記、裝滿稻穀樣本的麻袋。”柏連陽說。

  依靠兵分多路的攻關(guan) 策略、齊心合力的精誠協作,“大兵團作戰”最終取得勝利。在武漢大學提供的樣本中,團隊找到了關(guan) 於(yu) 缺失鎘吸收主效基因的唯一一份材料;在安徽省農(nong) 科院、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團隊通過“重離子誘變”方式培育出低鎘水稻品種“臻兩(liang) 優(you) 8612”。

  2023年,“臻兩(liang) 優(you) 8612”在湖南52個(ge) 縣市區種植107萬(wan) 畝(mu) ,示範效果遠超預期;同一年,團隊培育的“西子3號”成為(wei) 我國首個(ge) 通過國家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的低鎘水稻品種。這兩(liang) 個(ge) 品種的鎘含量,均顯著低於(yu) 國家標準限量值。

  “這標誌著經過連續多年的攻關(guan) ,困擾我國糧食生產(chan) 多年的鎘汙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jue) 。”柏連陽介紹。

  創新耐鹽堿品種,再造億(yi) 畝(mu) 良田。我國西北、東(dong) 北和東(dong) 南沿海地區,分布著數億(yi) 畝(mu) 不同類型的鹽堿地。袁隆平院士曾說,希望能在其中“再造億(yi) 畝(mu) 良田”。

  “扛起糧食安全重任,湖南的擔當不局限於(yu) 一地一域。在創新耐鹽堿品種的過程中,境內(nei) 幾乎沒有鹽堿地的湖南,充分發揮了雄厚的科研優(you) 勢服務全國。”柏連陽說。

  2021年3月,科技部批複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湖南、廣東(dong) 、山東(dong) 、新疆、江蘇、海南和黑龍江7省(自治區)11家耐鹽堿水稻研究優(you) 勢單位,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介紹,中心總部設在三亞(ya) ,在長沙、海口和青島設立三個(ge) 專(zhuan) 業(ye) 研究中心。其中,在長沙設立種業(ye) 研究中心,目的是發揮湖南種業(ye) 領域技術、人才和企業(ye) 相對集中的優(you) 勢。2023年,創新中心在全國建設示範基地21個(ge) ,覆蓋全國主要鹽堿地類型,為(wei) 鹽堿地水稻種植提供綜合方案。

  目前,創新中心已在全國完成超200萬(wan) 畝(mu) 耐鹽堿水稻種植。2024年11月22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街道新園村,“箐兩(liang) 優(you) 3261”在含鹽量3‰的鹽漬地中取得畝(mu) 產(chan) 超400公斤的成績。

  “力爭(zheng) 到2030年,培育出10~15個(ge) 適合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的有重大應用價(jia) 值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麵積達1億(yi) 畝(mu) ,畝(mu) 產(chan) 300公斤以上。”唐文幫說。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讓實踐檢驗好種子。“三分地養(yang) 活一個(ge) 人”,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並設計具體(ti) 實施路線的攻關(guan) 計劃。“三分地養(yang) 活一個(ge) 人”糧食高產(chan) 綠色優(you) 質科技創新工程,也被簡稱為(wei) “三一工程”。

  “循著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足跡,我們(men) 通過實施‘三一工程’培育了一批優(you) 良水稻新品種。”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許靖波介紹,“爽兩(liang) 優(you) 138”等26個(ge) 組合通過國家審定,“柒兩(liang) 優(you) 785”等17個(ge) 組合通過省級審定,其中增產(chan) 幅度5%以上的品種占48.8%,三級以上優(you) 質品種占55.8%。“Y兩(liang) 優(you) 305”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認定為(wei) 超級稻品種。

  2023年,湖南共有33個(ge) 縣市區參與(yu) “三一工程”示範,糧食周年畝(mu) 產(chan) 達到1200公斤的示範點比例,由2018年的37.5%提高到2023年的96.69%。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果都是在生產(chan) 田裏“種”出來的——所有示範點培育的品種,均由當地農(nong) 民負責田間的實際種植、管理和收割。

  永州市江永縣瀟浦鎮團結村種糧大戶唐朝欽告訴記者,每一季種植環節,科研人員都會(hui) 深入田間地頭,認真聽取農(nong) 戶反饋意見。“我最初參與(yu) 的時候,隻種植了28畝(mu) 。2024年,種植麵積已超過200畝(mu) 。”唐朝欽說。

  “專(zhuan) 家種出高產(chan) 田不算數,隻有農(nong) 民種出來才算數。把試驗放到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田裏,不僅(jin) 能讓種業(ye)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更符合生產(chan) 實際,也能篩選出真正的好種子。”柏連陽說,“這就是‘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的關(guan) 鍵所在。”

  造“良田”

  把耕地變良田,向良田要產(chan) 量。湖南著力解決(jue) 錢從(cong) 哪裏來、良田如何造、造了如何用等問題,紮實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湖南全省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4250萬(wan) 畝(mu) 。

  “投貸聯動”注入建田資金活水。2022年,湖南省在全國率先出台《全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貸聯動等投融資創新實施意見》,正式啟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貸聯動等投融資創新試點,構建財政投入、主體(ti) 自籌和金融資本參與(yu) 的多元化投入機製。

  2023年和2024年,湖南共完成畝(mu) 投資超3000元的“投貸聯動”高標準農(nong) 田200多萬(wan) 畝(mu) ,累計撬動社會(hui) 資本投入超30億(yi) 元。

  “哪幾塊地合在一起、機耕道溝渠怎麽(me) 布局、進水口和出水口放在哪裏,這些問題的解決(jue) 方案,都充分征求了我們(men) 和村民的意見。”益陽市赫山區中塘村種糧大戶俞聰說,由於(yu) 種糧主體(ti) 參與(yu) 度和投資標準大幅提高,“投貸聯動”模式建出了更符合農(nong) 戶實際需求的高標準農(nong) 田。農(nong) 戶們(men) 不僅(jin) 每畝(mu) 每年至少可節約240元成本,還因為(wei) 能大麵積種植統一品種而增添了承接大額訂單的底氣。

  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縣,湖南湘鄉(xiang) 市堅持市場化導向,引進一批經營主體(ti) ,推行“統分結合”管理模式,通過種糧大戶帶動致富能手、產(chan) 業(ye) 大戶流轉土地,項目區耕地流轉率達70%以上。目前,全市“投貸聯動”試點共帶動金融和社會(hui) 資本投入8900萬(wan) 元,畝(mu) 均投資強度由16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建成後每畝(mu) 增收206元。

  “小田變大田”促耕地提檔升級。千百年來,相比北方遼闊的平原,丘陵起伏、田塊分割一直是製約南方農(nong) 業(ye) 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障礙。為(wei) 打破這個(ge) 先天劣勢,湖南以縣域為(wei) 單位,探索出多種符合實際的“小田變大田”模式。

  在嶽陽汨羅市白水鎮毛嶺村,種糧大戶許海良的1175畝(mu) 耕地“小田變大田”改造剛剛竣工。

  “以前,到處都是麵積隻有兩(liang) 三分大的田塊。如今,麵積最小的一塊田都有5畝(mu) 了。”許海良高興(xing) 地說,“小改大”之後田埂減少了,不僅(jin) 多出了約5%的種植麵積,而且農(nong) 機作業(ye) 成本降低了20%、效率提升了50%。

  在汨羅市,“小田變大田”改造遵循“誰種誰改誰管理”原則。村集體(ti) 與(yu) 農(nong) 戶簽訂協議,將田塊進行整村流轉,而後實行統籌規劃,由汨羅市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中心將流轉耕地掛網,拍賣給經營主體(ti) 。經營主體(ti) 根據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對土地進行改造、負責後期管理維護。

  “這樣就能解決(jue) ‘邊角田’‘插花田’問題,最大限度提高田塊使用率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汨羅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曹萬(wan) 齊介紹,目前全市“小田變大田”改造麵積為(wei) 29.41萬(wan) 畝(mu) 。到2027年,將實現全市55.5萬(wan)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小改大”“全覆蓋”。

  “良田糧用”確保專(zhuan) 田專(zhuan) 用。湖南省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wan) 元管護資金,引導市縣財政建立管護資金投入保障機製,對高標準農(nong) 田建後管護給予適當補助。從(cong) 2024年開始,允許縣市區按照不超過年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總額1.5%的比例,從(cong) 省級財政資金中據實列支建後管護經費,解決(jue) 了管護資金來源問題。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五的長沙縣,是一個(ge) 工業(ye) 強縣,而“工業(ye) 強縣稻花香”更成為(wei) 這裏的一道獨特風景。長沙縣緊緊抓住耕地這個(ge) 要害,將糧食播種麵積常年穩定在110萬(wan) 畝(mu) 以上,真正實現“良田糧用”。

  走進位於(yu) 長沙縣路口鎮的隆平稻作公園,優(you) 美的田園風光和科學的設計布局令人眼前一亮。路口鎮副鎮長嚴(yan) 燦說,這是當地探索由新型主體(ti) “托管”維護高標準農(nong) 田的成果。

  “我們(men) 管護的總麵積超過5000畝(mu) ,其中公園麵積1022畝(mu) 。”長沙哲農(nong) 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曉媚介紹,公司與(yu) 中國種子協會(hui) 、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引入89家種子企業(ye) 打造科研基地,每年承擔數十個(ge) 水稻品種的試驗和展示工作。

  “2021年,我們(men) 這裏的種糧大戶不到20戶,2024年已增加到49戶。”嚴(yan) 燦說,“托管模式”起到了較強的“良田糧用”示範作用。

  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王建球說,湖南深入落實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突出抓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優(you) 良水稻品種培育推廣,大力推進糧食生產(chan) 設施化、機械化和服務社會(hui) 化,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產(chan) 能。

  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湖南湘源金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工人在組裝小型收割機(2024年9月11日攝) 陳思汗攝 / 本刊

  推“良機”

  2024年10月,婁底市雙峰縣青樹坪鎮,田間地頭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機械轟鳴聲中,“80後”種糧大戶歐陽巧駕駛小型收割機快速穿梭,金黃的稻穀被源源不斷地收集起來。“這樣的小農(nong) 機輕巧靈活,我們(men) 發展規模化種植信心十足。”她說。

  近年來,湖南加快農(nong) 機裝備創新研發,重點攻關(guan) 丘陵山區農(nong) 機關(guan) 鍵技術,打造智慧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發展高地。數據顯示,湖南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全國的10%,規模以上農(nong) 機企業(ye) 超152家。2023年,湖南水稻和油菜的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83.89%和69.02%。從(cong) 洞庭沃野到羅霄深處,“湘字號”農(nong) 機奮力耕耘,推動全省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為(wei) 糧食生產(chan) 提供堅實保障。

  小農(nong) 機托穩丘陵山區“基本盤”。湖南近70%麵積的土地是丘陵山區,“七山一水兩(liang) 分田”是真實寫(xie) 照。放眼全國,以湖南為(wei) 代表的南方糧食主產(chan) 區,一些地方存在田塊分散細碎、高低不平問題,還有不少“巴掌田”“鬥笠丘”,普通農(nong) 機下田難、作業(ye) 難,曾被認為(wei) 是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窪地”。

  補短板,要靠實打實的硬科技。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業(ye) 機械化管理處處長譚華坤介紹,湖南製定《湖南省農(nong) 機裝備與(yu) 技術短板清單及需求目錄》,明確以丘陵山區農(nong) 機為(wei) 重點的28個(ge) 研發方向,努力讓小田塊、小農(nong) 戶都能用上高效便捷、性能一流的小型農(nong) 機。

  關(guan) 鍵技術加速突破。“丘陵山地適用高效智能農(nong) 機裝備研發”入選湖南省2023年十大技術攻關(guan) 項目,針對南方丘陵山地適用農(nong) 機裝備少、複雜地形地貌下動力性與(yu) 機動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的“卡脖子”技術問題,高性能農(nong) 機通用動力底盤、智能導航避障、作業(ye) 機具適配性的技術攻關(guan) 及裝備創新屢獲突破。

  細分領域多點開花。在“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之鄉(xiang) ”雙峰,湖南農(nong) 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小型自走式旋耕機,以底盤高、抓地性好贏得種糧農(nong) 戶認可。在郴州市,湖南農(nong) 夫機電有限公司基於(yu) 自主研發的變速箱和底盤,推出履帶式拖拉機係列產(chan) 品,國內(nei) 市場細分領域占有率超過60%。在益陽富佳科技有限公司,履帶式運輸平台、關(guan) 節臂機械手等產(chan) 品加速下線……

  目前,湖南已成功自主研發出針對丘陵山區的水稻有序拋秧機、大豆玉米聯合播種機、油茶采收機、紅薯收獲機等21款整機裝備。

  抓住機遇研發智慧農(nong) 機。中聯智慧產(chan) 業(ye) 城的先進農(nong) 機展示區裏,國產(chan) 最大喂入量TF220大型智能穀物聯合收獲機、國內(nei) 首台動力換擋大馬力拖拉機、全球首創水稻有序拋秧機等“硬核”產(chan) 品集中亮相,吸引不少國內(nei) 外采購商駐足了解。

  “我們(men) 把工程機械領域應用成熟的新能源、新數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農(nong) 機裝備研發之中,推動智慧農(nong) 機裝備提檔升級,打造中國農(nong) 機‘耕耘’全球的實力。”中聯重科副總裁盧青說。

  智能化、智慧化,是農(nong) 業(ye) 機械的重點攻關(guan) 方向,湖南積極布局重要平台、發布產(chan) 業(ye) 規劃,農(nong) 機“智造”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湖南印發支持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建設措施,進一步引導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優(you) 勢行業(ye) 骨幹企業(ye) 進入農(nong) 機製造領域。

  目前,湖南聚焦農(nong) 機領域已建設1個(ge) 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和3個(ge) 國家工業(ye) 設計中心,支持7家農(nong) 機企業(ye) 建設智能化“黑燈工廠”和標杆車間。“湘字號”農(nong) 機出口至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擁抱全球市場。

  創新服務讓農(nong) 機加速駛向田間。農(nong) 業(ye) 合作社是農(nong) 機應用最重要的主體(ti) 。湖南創新開展“十代服務”,提升農(nong) 業(ye) 合作社在糧食生產(chan) 中的活力。截至2024年春耕,湖南省農(nong) 機合作社總數達6200家,90%以上開展了機械化作業(ye) 相關(guan) 服務。

  “‘十代服務’即代育秧、代翻耕、代插秧、代管理、代防治等全鏈條社會(hui) 化服務,幾乎每一個(ge) 環節都有農(nong) 業(ye) 機械的應用。”長沙縣明暢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王穩根說,通過這種方式,合作社服務的水稻麵積超過7萬(wan) 畝(mu) ,預計兩(liang) 年後將覆蓋20萬(wan) 畝(mu) 。

  郴州市安仁縣全力推動農(nong) 業(ye) 機械化發展,引導生平米業(ye) 等服務組織成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聯盟體(ti) ,發展“菜單式”半托管、服務全托管、“保姆式”全托管三種服務模式,解決(jue) 小農(nong) 戶種糧缺機具、缺勞力問題,促進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

  與(yu) 此同時,湖南持續加大企業(ye) 造機和農(nong) 戶購機補貼財政支持,2021年以來,已投入31億(yi) 元助力種糧農(nong) 戶得實惠。“我們(men) 正積極開展農(nong) 機購置與(yu) 應用補貼試點,推動補貼由購置環節向應用環節拓展,探索‘優(you) 機優(you) 補’合理路徑。”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龔昕介紹。

  “湖南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農(nong) 業(ye) 機械化高質量發展,采用‘揭榜掛帥’等機製,全力以赴攻克農(nong) 機關(guan) 鍵技術,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dang) 組書(shu) 記李誌堅說。

  用“良法”

  2024年7月5日,嶽陽市華容縣團洲鄉(xiang) 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jue) 口,垸內(nei) 受淹麵積約47平方公裏,數萬(wan) 畝(mu) 農(nong) 田被洪水浸泡十多天,早稻顆粒無收,秋糧插播無法進行。

  “沒想到,晚稻獲得了畝(mu) 均超800斤的豐(feng) 收。這是實實在在的‘洪口搶糧’!”團洲鄉(xiang) 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鄧益宏回憶,洪水退去後的第一時間,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等多家單位派出的工作組就趕到了團洲垸,與(yu) 基層農(nong) 技人員一起查苗情、看蟲情、製定救災方案,成功為(wei) 當地3000多畝(mu) 稻田“搶回”了270萬(wan) 斤糧食。

  2024年,湖南多地遭遇極端自然災害:年初,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席卷全省;7月,湘潭縣涓水決(jue) 口,平江縣超2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被淹,全省水稻生產(chan) 第一縣桃源縣降雨突破極值……天災麵前,湖南最終取得“災年豐(feng) 收”,這要歸功於(yu) 注重用良法提高糧食生產(chan) 管理效能。

  良法育秧,夯實豐(feng) 收根基。在湖南,有“秧好一半禾”的說法——秧苗育得好,就為(wei) 豐(feng) 收打好了基礎。2024年春耕前,湖南依托2023年實施的集中育秧設施建設行動,在全省範圍內(nei) 建設了約3800個(ge) 育秧大棚,提升水稻秧苗抗災能力。

  “年初的低溫天氣,是我種糧17年來經曆過最嚴(yan) 重的一次。多虧(kui) 了有這些大棚。”汨羅市科龍水稻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向鐵青介紹,在省市兩(liang) 級農(nong) 業(ye) 部門指導下,他的3.6萬(wan) 平方米育秧大棚趕在大雪降臨(lin) 前及時竣工,為(wei) 周邊2萬(wan) 多畝(mu) 水稻開展集中育秧,確保春耕順利推進。

  向鐵青說,過去,農(nong) 民習(xi) 慣把種子直接撒進田裏,這種“直播”方式可能讓秧苗在遭遇極端天氣時出現爛秧情況,導致水稻減產(chan) 。隨著集中育秧的推廣和現代化育秧大棚的普及,這種局麵得到很大改善。

  良法抗災,應對極端氣候。近年來,湖南多個(ge) 傳(chuan) 統產(chan) 糧區縣常態化建立了每支規模達數十人的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工作組。其中,既有基層農(nong) 業(ye) 幹部和鄉(xiang) 鎮農(nong) 技人員,也有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社會(hui) 服務組織、科研院所專(zhuan) 家。平時,他們(men) 送技下鄉(xiang) 普及良法;災時,他們(men) 迅速響應指導農(nong) 戶。

  2024年7月1日,嶽陽市平江縣遭遇特大暴雨。7月2日,由省、市、縣三級農(nong) 業(ye) 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就進駐平江縣各鄉(xiang) 鎮開展救災指導。

  “工作組有50多名成員。那段時間,我們(men) 兩(liang) 人一組每天跑十多個(ge) 農(nong) 戶,到田裏手把手教大家抗災救災。”平江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植業(ye) 股股長張弓回憶,工作組成員白天指導救災,晚上碰頭“會(hui) 診”,最後拿出的“補損方案”經曆了十多次修改。其中,“早稻種子當晚稻種子用”的方法令他記憶尤為(wei) 深刻。

  “在正常年份,這樣做會(hui) 導致晚稻因生育期不足而減產(chan) ,是不允許的。但當時農(nong) 時已耽誤了半個(ge) 月,不這樣做,3萬(wan) 多畝(mu) 稻田將麵臨(lin) 絕收。工作組立足抗災減災實際,反複論證後采用了這個(ge) 方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張弓說,最終,這個(ge) 實事求是的好辦法成功挽救了3600多萬(wan) 斤晚稻。

  良法育人,塑造高技能農(nong) 民。近年來,返鄉(xiang) 種田趨勢漸成,其中有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把這部分寶貴人才塑造成技術過硬的種糧穩產(chan) “新農(nong) 人”,是湖南各產(chan) 糧大縣的工作重點。

  常德市鼎城區有407名“新農(nong) 人”。其中,種糧大戶179人,市級以上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經營者10人,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家庭農(nong) 場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218人。當地為(wei) 他們(men) 提供田間管理、農(nong) 業(ye) 政策、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等不同類型的農(nong) 業(ye) 技能定向培訓和特色培訓,一批優(you) 秀“新農(nong) 人”湧現出來。

  “年輕一代頭腦靈活、學習(xi) 能力強,是未來的種糧主力軍(jun) ,特別需要加強引導和指導。”柏連陽介紹,2023年,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在屈原管理區等地開展全域水稻單產(chan) 提升行動,通過篩選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綠色水稻品種和推動綠色高效生產(chan) 技術應用來實現提高產(chan) 量、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標。許多參與(yu) 其中的“新農(nong) 人”感到受益匪淺。

  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誌表示,湖南將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持續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與(yu) 推廣應用,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陳俊 譚劍 周勉 袁汝婷 謝奔)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