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聞多一點|習主席關心澳門的這顆“星”

發布時間: 2024-12-20 14:12:00 來源: 新華社

  19日上午,習(xi) 近平主席來到澳門科技大學,走進澳科衛星科學與(yu) 應用數據中心,通過電子屏幕觀看“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實時運行情況,了解項目的科研進展和應用前景,同在場的研究人員和學生代表親(qin) 切交流。

  2023年5月21日,“澳門科學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參與(yu) 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18名師生代表給習(xi) 近平主席寫(xie) 信,匯報喜訊和感受。5月23日,習(xi) 近平主席給他們(men) 回信,勉勵大家“為(wei) ‘一國兩(liang) 製’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

  2023年5月21日,我國成功發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新華社發(汪江波攝)

  這顆以“澳門”命名的星,是首顆內(nei) 地與(yu) 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也是國際首顆監測低緯度地磁場與(yu) 空間環境的衛星,是國內(nei) 目前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

  衛星采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配備高精度磁場觀測載荷,主要用於(yu) 地球磁場探測;B星搭載中能粒子探測器、太陽X射線探測器等載荷,主要用於(yu) 獲取空間環境數據。

  “澳科一號”衛星在軌示意圖(右為(wei) A星,左為(wei) B星)。圖片由澳門科技大學“澳科一號”團隊提供

  這一衛星,是“一國兩(liang) 製”下澳門與(yu) 內(nei) 地合作的成功典範——

  “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yu)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衛星的方案設計、在軌測試及研究應用由內(nei) 地與(yu) 澳門密切協同。

  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辟了內(nei) 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nei) 地為(wei) 基礎、澳門為(wei) 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

  12月4日,澳門空間技術與(yu) 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左二)和“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助理研究員尹亮(右二)交流。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這一衛星,展現了澳門科技創新潛力、我國航天科技實力——

  從(cong) 2018年提出設想到2023年衛星發射成功,“澳科一號”使澳門在科研領域擁有了一張硬核名片,也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科技強澳參與(yu) 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成果。

  今年8月1日,“澳科一號”的科學數據正式麵向全球開放。12月8日,研製團隊利用衛星數據推出中國首個(ge) 自主可控的實時地球磁場模型。

  宇宙浩瀚,星光璀璨。“澳科一號”運行一年多來,已環繞地球飛行9000多圈,積累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球磁場數據,為(wei) 眾(zhong) 多國家的地球深部、地球海洋、地球空間等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研究團隊準備在兩(liang) 年以後發射“澳科二號”,屆時將與(yu) “澳科一號”組成全球高精度地磁場星座,提供覆蓋全球地球磁場與(yu) 空間天氣的高精度觀測數據。

 

  記者:黃玥、李寒芳、宋晨

  視覺:張惠慧、張樹誌

  新華社國內(nei) 部、亞(ya) 太總分社聯合出品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