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新時代以來,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呈現出新氣象、開創了新局麵。一個(ge) 個(ge) 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連接曆史與(yu) 未來,成為(wei) 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生動文化名片。央視網《聯播+》欄目特推出“薪火相傳(chuan) ”係列策劃,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中感受中華文脈底蘊。
聯播+過春節貼春聯,是中國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古詩《元日》中,宋代詩人王安石描寫(xie) 了春節前夕,人們(men) 辭舊迎新、更換桃符的熱鬧場麵,其中“桃符”正是如今春聯的前身。
春聯講究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2014年1月22日,馬年春節到來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人民大會(hui) 堂同各民主黨(dang) 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dang) 派人士代表歡聚一堂,共迎新春。總書(shu) 記選讀了兩(liang) 副刊登在報紙上的春聯送給大家,一副是“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揚鬃,駿馬舞東(dong) 風,追求夢想;鬥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複興(xing) ”。
兩(liang) 副春聯,不僅(jin) 表達了總書(shu) 記對大家的新春祝福,更蘊含著領導幹部應有的為(wei) 官執政之道。“追求夢想”“實現複興(xing) ”等詞,也是對國家發展、民族複興(xing) 的衷心祈盼。
自古以來,春聯都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2024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春聯也位列其中。
2025年1月13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西洲公園義(yi) 工崗亭,市民們(men) 領到了書(shu) 法誌願者為(wei) 大家書(shu) 寫(xie) 的春聯。
社會(hui) 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春聯連接過去、現在與(yu) 未來的精神紐帶作用始終未變。
2015年2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攜夫人彭麗(li) 媛,回到曾經插隊的陝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他自己花錢為(wei) 大家采辦了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製品等年貨,還精心準備了春聯和年畫,家家有份。
村民劉金蓮家是當年習(xi) 近平到村裏後的第一所住處。她家收到的春聯是“太平有象人同樂(le) ,天地無私物自春”,橫批是“五福臨(lin) 門”。
在北方,每到臘月二十九,家家戶戶便開始貼春聯、貼“福”字。右手起聯,左手下聯,門頂貼橫批。有的人家門邊還會(hui) 再貼門幅,門上方貼“抬頭見喜”,門板、窗戶、牆上貼大小“福”字,寓意新的一年全家和和美美、福星高照。
火紅的春聯,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也映照著老百姓紅紅火火的日子。
2019年2月1日,臨(lin) 近春節,北京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戶戶喜迎新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前門東(dong) 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他走進四條胡同32號院時,院裏的幾戶人家正聚在一起寫(xie) 春聯、貼“福”字。
大家見到總書(shu) 記來了,熱情地邀請他一起貼“福”字。總書(shu) 記高興(xing) 地拿起一幅紅底金色大“福”字,親(qin) 手貼在玻璃門上,並給這裏的老街坊們(men) 拜年,祝他們(men) 生活幸福、新春快樂(le) 。四合院裏一片歡聲笑語。
貼春聯、貼“福”字,讓年更有年味,也把祝福送到千家萬(wan) 戶。
2025年1月5日,在山東(dong) 省高密市夏莊鎮東(dong) 李家村,商戶通過手機在網上推銷新春飾品。
近年來,我國楹聯文化產(chan) 業(ye) 不斷豐(feng) 富發展,不僅(jin) 品類繁多,而且融傳(chuan) 統書(shu) 法藝術、現代印刷技術、文化創意潮流於(yu) 一體(ti) ,已經成為(wei) 春節期間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hui) 協商一致通過決(jue) 議,將春節(農(nong) 曆新年)確定為(wei) 聯合國假日。時至今日,過春節、寫(xie) 春聯、貼春聯的習(xi) 俗已逐漸走出國門。每到春節,世界各地的華僑(qiao) 華人總會(hui) 不約而同地在門上貼上一副春聯,共祝美好新春。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策 劃丨李珊珊
編 輯丨孫曉媛
AI視覺丨顏妮 張紫曦
校 對丨李珊珊 王卓婕 宋春燕 毛長誌 李英卓 任佳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支 持丨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hu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