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發布時間: 2016-11-26 16:52:31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1月23日上午,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協會(hui) 第三屆代表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作為(wei) 協會(hui) 理事,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接受了新利平台記者采訪。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西藏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圖片由吳雨初本人提供)

黝黑的皮膚,流利的藏語,眼前的吳雨初很難讓人相信是一名江西人。多年的西藏工作經曆,賦予了他對西藏文化獨到的見解。

1976年,吳雨初進藏工作,通過多年與(yu) 農(nong) 牧民打交道,他逐漸對犛牛文化產(chan) 生了深厚的感情。1992年,雖因工作調動回到北京,但卻始終心係“高原之舟”。“保存犛牛文化物證,展示其千百年來所承載的民族曆史文化。”帶著這一理念,吳雨初不斷與(yu) 北京有關(guan) 方麵協調。最終,犛牛博物館被納入北京援藏項目。2011年,吳雨初辭去當時北京出版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兼董事長的職務,以援藏幹部身份返回闊別20年的西藏,全心投入到犛牛博物館的建設之中。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西藏犛牛博物館外景(圖片由吳雨初本人提供)

2014年5月18日,世界第一座以犛牛為(wei) 主題的國家級專(zhuan) 題博物館——西藏犛牛博物館正式開館,至今已接待觀眾(zhong) 10萬(wan) 多人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參觀了犛牛博物館後,評價(jia) 道:“國內(nei) 填補空白,世界獨一無二。”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西藏犛牛博物館感恩犛牛廳(圖片由吳雨初本人提供)

十世班禪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族。”數千年來,犛牛作為(wei) 一個(ge) 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涉及到了高原(特別是牧區)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論衣、食、住、行、運、燒、耕,還是政治、戰爭(zheng) 、教育、商業(ye) 、醫學、娛樂(le) 、文化,都與(yu) 犛牛息息相關(guan) 。此外,犛牛文化還深入到了藏族人的精神世界,成為(wei) 一種精神和藝術的源泉。談及相關(guan) 的曆史遺存,吳館長如數家珍:“我們(men) 博物館有45000年前的犛牛頭化石,有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岩畫,有2000年前的金紙犛牛,有1000年前的天鐵托甲犛牛……”

采訪中,吳館長多次強調犛牛文化在西藏文化中所承載的曆史意義(yi) 。“犛牛文化比我們(men) 現在所知道的藏傳(chuan) 佛教文化要早。藏傳(chuan) 佛教文化興(xing) 起是距今1200年到1300年的時候,但犛牛文化更早,它早到什麽(me) 程度呢?現在有兩(liang) 種說法。一種是說在距今3500年到4500年的時候,藏族人已經馴化了犛牛;還有一個(ge) 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wei) ,在距今7300年前藏族人就已經馴化了犛牛。這種畜牧文化,支撐了西藏早期的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

吳雨初:心係“高原之舟”,堅守西藏文化多樣性
西藏犛牛博物館展廳(圖片由吳雨初本人提供)

文博界近來有兩(liang) 個(ge) 重要的文件, 2015年11月通過的《巴黎建議書(shu) 》,和2016年10月發表的《深圳宣言》,分別提出“多樣性”和“多樣化”。對此,吳館長深有體(ti) 會(hui) ,“我們(men) 在認識一個(ge) 文化時,一定要看他多樣性的價(jia) 值在哪裏。比如說西藏文化中的藏傳(chuan) 佛教文化肯定是主流,但是,犛牛文化就是多樣性。”

12月15日,首都博物館將要舉(ju) 辦一場“犛牛走進北京”的展覽。“今天,在各方麵的支持之下,我們(men) 的犛牛文化走出了高原,明天我們(men) 還要走到海外去。”談到對未來的期望,吳館長表示,希望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協會(hui) 以及更多的政府、非政府組織,能夠加入到犛牛文化的推廣宣傳(chuan) 之中,讓世界了解到,西藏文化不隻是藏傳(chuan) 佛教文化,還有像犛牛文化這樣更多樣的豐(feng) 富內(nei) 涵。(新利平台 文/李元梅)

(責編: 韓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