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班禪在青海湖邊的油菜花田邊留影。
7月23日上午10點,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祭海台上,一隊肅立的藏傳(chuan) 佛教僧人簇擁著一位端坐法台前的年輕僧人,虔誠念誦經文,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態平衡,眾(zhong) 生幸福。這些僧人的絳紅色僧衣,映襯著青海湖碧藍色的波濤和水洗般的天空,袈裟和經幡隨風翻飛,發出劈啪的聲音,漢白玉雕塑的青海湖湖神塑像,屹立在祭海台的中央。這是十一世班禪來到青海湖。祭祀祈福的經文念誦結束後,一位僧人拿出裝藏好的寶瓶,從(cong) 祭海台走到湖邊,將寶瓶投入蔚藍色湖水中。這是藏傳(chuan) 佛教傳(chuan) 統的祭湖儀(yi) 式。看到這一景象,周邊的人們(men) 心底都無由生起衷心的歡喜,相信這個(ge) 寶瓶承載的美好希望一定能夠如願如意。
十一世班禪在青海湖邊的祭湖台前誦經祈禱。
十一世班禪在青海湖邊的祭湖台前祈福。
這是十一世班禪青海考察行的第四站。這一天,班禪一行從(cong) 西寧出發,乘車前往青海湖二郎劍景區,並在祭海台觀湖祭海。接著,一行人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茶卡鎮,參觀了茶卡鹽湖,並在鹽湖邊接受蒙古族信眾(zhong) 的朝拜。
青海湖祭湖台前的神像。
青海湖,藏語名為(wei) “措溫布”,意為(wei) “青色的海”,整個(ge) 青海省也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麵積達4456平方公裏,環湖周長360多公裏,湖麵海拔3196米,是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湖泊和鹹水湖,地處青藏高原的東(dong) 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大片良田,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這裏冬季多雪,夏秋多雨,發展畜牧業(ye) 和農(nong) 業(ye) 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裏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chan) 地。青海湖一帶所產(chan) 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wei) “秦馬”。隋唐時代,這裏的馬經過與(yu) “烏(wu) 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wei) 獨具特色的良馬,被稱為(wei) “青海驄”。《隋書(shu) 》:“吐穀渾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動輒方牝馬與(yu) 其上,言其龍種。嚐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日行千裏,故世稱青海驄。”青海驄以神駿善馳而馳名。
青海湖邊的經幡。
十一世班禪祭湖,是遵循環湖地區蒙藏民族自古以來的傳(chuan) 統。蒙藏民族原本信仰薩滿教、苯教等原始宗教,相信萬(wan) 物有靈,認為(wei) 騰格裏(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有祭天、祭山、祭海的風俗。隨著藏傳(chuan) 佛教在蒙藏民族的傳(chuan) 播,祭湖活動也被藏傳(chuan) 佛教所吸納並完善。祭祀青海儀(yi) 式也被稱為(wei) “祭海”,不僅(jin) 帶有宗教色彩,而且已經成為(wei) 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和文化現象,表達了人們(men) 與(yu) 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願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十一世班禪在青海湖邊策馬馳騁。
祭海儀(yi) 式結束後,十一世班禪一行環湖遊覽,在湖邊見到牧民鬥改傑一家正牽著馬迎候。他們(men) 希望瞻禮到大師的尊容,為(wei) 自己帶來福運。十一世班禪一時興(xing) 起,想要騎騎他們(men) 的馬。鬥改傑一家平時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經營旅遊騎馬項目,沒想到今天這樣幸運,十一世班禪騎著他們(men) 的馬,在青海湖邊七月鮮花盛開的草原上,瀟灑地馳騁了幾個(ge) 來回。他們(men) 激動地都說不出話了。
十一世班禪在青海湖邊策馬馳騁。
十一世班禪今年二十七歲,風華正茂青春時。大部分時候人們(men) 看到他,都是在進行莊嚴(yan) 肅穆的法事、會(hui) 議、拜見、會(hui) 見等活動,大家看到的是大師的文質彬彬、溫文爾雅。大師的談吐也展示出廣博深邃的知識和高雅的修養(yang) 。但是今天他策馬奔馳、衣袂飄飄地出現在青海湖邊的景象,讓大家又似曾相識。對了,十世班禪也是愛馬如癡,曾經在藏區考察調研時,經常騎馬馳騁,也曾飼養(yang) 過很多名馬。
鬥改傑和他的“寶馬”。
這一次,大家又在十一世班禪的身上看到了那位愛馬前世的影子。十一世班禪牽著馬漫步在湖邊,突然兩(liang) 腳一夾,策動韁繩,隨著馬飛奔起來。那是一匹有名的青海驄,膘肥體(ti) 健、高大英武。一時間好馬配青年、湖光配絳衣,一人一馬在湖邊奔馳。
十一世班禪為(wei) 牧民鬥改傑一家摩頂賜福。
除了愛馬,十一世班禪更關(guan) 心牧民的生活。他從(cong) 馬上下來,摸了摸馬的額頭,轉身將韁繩遞給那幾位牧民,並親(qin) 切地詢問他們(men) 的生活經濟狀況,最後摩頂賜福……
鬥改傑目送十一世班禪遠去。
十一世班禪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wu) 蘭(lan) 縣茶卡鎮稍事休息,午餐過後,前往茶卡鹽湖參觀。
海西州蒙古族藏族信眾(zhong) 歡迎十一世班禪的到來。
茶卡鹽湖,別稱茶卡或達布遜淖爾,都有鹽湖之意。茶卡鹽湖麵積154平方公裏,湖麵海拔3059米。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也是開發最早的,已有3000多年的開采史,被旅行者們(men) 稱為(wei) 中國“天空之鏡”,同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一起被稱作“青海四大景”。茶卡鹽湖鹽粒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初步探明的儲(chu) 量達四億(yi) 四千萬(wan) 噸以上。
茶卡鹽湖旁聳立千年的祭湖敖包和瑪尼堆。
十一世班禪在茶卡鹽湖前留影。
這是一個(ge) 鹽的世界,車上、地上,甚至空氣裏都有鹽味,遠處有采鹽船遊弋作業(ye) ,鹽像水晶般鋪在地上,似雪山般矗立,展示著茶木鹽湖的迷人風光和博大富有。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漢時期,當地人就已經開始采鹽食用。《西寧府新誌》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餘(yu) 裏,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裏,鹽係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因此,茶卡鹽湖邊上還有當地蒙古族、藏族用來祭祀鹽湖湖神的古老敖包和瑪尼堆,十一世班禪在當地僧眾(zhong) 迎接下,來到敖包前進行了簡潔的祭湖儀(yi) 式。
十一世班禪在茶卡鹽湖邊的敖包前誦經祈福。
海西州的蒙古族藏族信眾(zhong) 們(men) 身著節日盛裝早早迎候在潔白的鹽湖旁,草原夏日的微風吹過,藍色的哈達、經幡和錦緞盛裝隨風舞動。看到十一世班禪到來,人們(men) 興(xing) 奮地高呼“烏(wu) 拉!烏(wu) 拉!”這是用來表示歡迎和興(xing) 奮的歡呼聲,眾(zhong) 人一起高呼,響徹雲(yun) 霄。十一世班禪為(wei) 這些海西州的蒙藏信教群眾(zhong) 一一摩頂祈福。(新利平台 文、圖/噶哇紮西)
茶卡鹽湖。
海西州蒙古族、藏族信眾(zhong) 在茶卡鹽湖旁恭候十一世班禪到來。
得到班禪賜予金剛結的蒙藏信眾(zh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