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千姿百態的藏族舞蹈,你知道多少?

發布時間: 2018-05-29 18:28:00 來源: 新利平台

  藏民族是一個(ge) 天性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舞蹈種類繁多,有些已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曆史;各地區的舞蹈形態和動作也不盡相同。看完今天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藏民族的舞蹈文化會(hui) 有更深的認識。圖為(wei) 藏族百姓在草原上載歌載舞。圖片來源:新利平台,姚陽攝。

  藏舞千姿百態,種類繁多,有不同分類方式。一種說法將藏族舞蹈分為(wei) “民間歌舞”(果諧、堆諧、果卓等),“宗教舞蹈”(“羌姆”、祭祀舞等),戲曲舞(格薩爾等)和宮廷舞(“嘎爾”舞、古格宣舞等)四類。圖為(wei) 牧民的女兒(er) 熱情舞蹈。圖片來源:新利平台,孫明光攝。

  “果諧”是藏語音譯,“果”意為(wei) 圓圈,“諧”意為(wei) 舞蹈。“果諧”是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集體(ti) 圓圈歌舞,在後藏地區廣為(wei) 流傳(chuan) 。圖為(wei) 乃寧果諧表演場景。日喀則市康馬縣乃寧果諧有著1200多年的曆史。公元七世紀,在吐蕃讚普赤鬆德讚及其上師甲•江白桑瓦時期建造了乃寧寺,為(wei) 慶祝寺院的開光儀(yi) 式,當地百姓便跳起了乃寧果諧。圖片來源:西藏日報

  山南素有“果諧之鄉(xiang) ”的美稱,該市紮囊縣的“紮囊果諧”曲調獨具特色,激情熱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這一民間舞蹈,紮囊縣從(cong) 2013年開始在校園推廣這種新式課間操。圖為(wei) 兩(liang) 名藏族女孩帶領數百名紮囊縣中學學生跳起“果諧舞”課間操。圖片來源:央廣網

  “堆”藏語意為(wei) 上,“堆諧”指的是流傳(chuan) 於(yu) 雅魯藏布江上遊地區用藏族六弦琴為(wei) 伴奏樂(le) 器、以踢踏舞步為(wei) 舞蹈特色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表演者一邊彈奏六弦琴,一邊歡快靈巧地跳舞。表演人數多則千人,少則幾十人,一般表演者越多,效果越好。日喀則拉孜縣一直以來被西藏人民視為(wei) “堆諧的故鄉(xiang) ”。圖為(wei) 拉孜縣學生進行“堆諧”舞蹈彩排。圖片來源:新利平台

  “果卓”,即漢語諧音的“鍋莊”,是一種集體(ti) 的圓圈歌舞,是藏族極為(wei) 熟悉和喜愛的舞蹈。“鍋莊”起源於(yu) 古代藏族人圍繞篝火或室內(nei) 鍋台進行自娛性的歌舞,舞蹈動作中包括對動物姿態的模擬、相互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因受不同農(nong) 牧區地域和文化的影響,“鍋莊”的風格和特色不盡相同。圖為(wei) 一對新人與(yu) 村民齊跳鍋莊舞。圖片來源:新利平台,許娜攝。

  由於(yu) 藏傳(chuan) 佛教的影響,很多藏文化帶有宗教色彩。在藏族舞蹈中,“羌姆”(俗稱 “跳神”)屬於(yu) 最為(wei) 重要的宗教類別寺院祭祀性舞蹈。每逢重大宗教節日,西藏僧侶(lv) 們(men) 便穿起彩袍,戴上麵具,佩彩帶和刀盾,伴著牛角號、嗩呐等樂(le) 器跳起威武莊嚴(yan) 的“羌姆”。圖為(wei) 山南地區桑耶寺僧人 “羌姆”表演。圖片來源:中新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它是中華民族戲劇中曆史最久遠的戲種之一,起源於(yu) 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被譽為(wei) 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格薩爾》藏戲是藏族戲曲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藏戲的形式演示了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的故事。圖為(wei) 《格薩爾》馬背藏戲。圖片來源:中新網

  宣舞起源於(yu) 阿裏地區,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時期,後來在古格時期得到發展,在古格遺址紅廟大殿的壁畫故事中有對宣舞的記載。屬於(yu) 古代西藏宮廷樂(le) 舞的一種,融合了說、唱、跳等元素。目前流行的民間宣舞中,舞者身穿當地特色服飾,女舞者雙臂相連(人數可多可少),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伴奏,以宣舞舞步邊唱邊跳、變換隊列,舞蹈節奏先慢後快。圖為(wei) 古格宣舞表演。圖片來源:西藏日報

  西藏傳(chuan) 統歌舞文化是藏族文明發展的產(chan) 物,與(yu) 藏族人民的風俗習(xi) 慣、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guan) ,深深地滲透在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中。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等有關(guan) 部門對西藏傳(chuan) 統歌舞的相關(guan) 器樂(le) 、服飾、道具、音樂(le) 、舞蹈、歌詞內(nei) 容等進行搜集和整理,切實做好西藏特色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圖為(wei) 西藏民間舞神冬洛熱巴四傳(chuan) 人。圖片來源:新利平台,孫明光攝。(新利平台 綜合/李泓慶)

(責編: 央卓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