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天路文華展覽中的唐卡
新利平台訊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今年遺產(chan) 日主題為(wei)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並不隻是博物館玻璃展櫃中的精美展品和圖片,它更是可見、可參與(yu) 的生活。它們(men) 是代代傳(chuan) 承,並融入各個(ge) 時代人們(men) 智慧、才藝和創造力的生動實踐。非遺就在我們(men) 身邊,觸手可及,就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men) 的生活更美好。不信?讓我帶你去“見識”一番融入西藏人民點滴生活的非遺。
遺產(chan) 日之“見人見物見生活”
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確立了一個(ge) 重要理念:見人見物見生活。拿西藏的糌粑來說,是藏族人民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的食品。糌粑是藏族同胞的重要主食,食用曆史已有幾千年。說起糌粑的製作工藝,必不可少地要提起磨坊,而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是西藏非遺的代表性項目。
圖為(wei) 甲米水磨坊
甲米水磨坊因磨坊主人曾向在帕邦卡鬆讚岩洞閉關(guan) 修行時的五世達賴喇嘛供奉過該磨坊所產(chan) 的糌粑,後作為(wei) 布達拉宮的禦用磨坊而聞名遐邇。作為(wei) 青藏高原最為(wei) 悠久的人類棲居地之一,甲米水磨坊所在娘熱溝內(nei) 有關(guan) “人、田地、播種、收獲、節慶、水磨加工、糌粑食用和販售”的全過程,如今仍在一覽無遺地延續著。
水磨,本身不是非遺,吃糌粑,也不是非遺,但是當水磨作為(wei) 生產(chan) 工具,它節能、環保、建設標準低而易於(yu) 大量普及,甲米水磨坊把糧食磨成麵粉,製作糌粑的技藝,傳(chuan) 承千年而不遜,直至今日,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見證著西藏飲食文化與(yu) 農(nong) 耕文明的厚重記憶,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如今,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甲米曲果(即甲米水磨坊),西藏自治區規定,嚴(yan) 禁在娘熱溝周邊從(cong) 事采石、采沙、挖礦和毀壞地質原貌。拉薩市城關(guan) 區人民政府製定了對娘熱溝原有資源保護的發展目標。從(cong) 2007年開始,拉薩市還將協助這裏的村民修複或重建原有水磨坊,促使娘熱水磨群規模發展,生產(chan) 更多的純天然高原綠色品牌,以實現糌粑傳(chuan) 統製作工藝的保護、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遺產(chan) 日之“活態傳(chuan) 承、活力再現”
圖為(wei) 首博觀眾(zhong) 參與(yu) 設計繪製黃金麵具造型的布包
不得不說,活態傳(chuan) 承在非遺保護中備受重視。6月9日,首都博物館為(wei) 配合《天路文華——西藏曆史文化展》推出了“體(ti) 驗漢族藏族拓印,設計繪製黃金麵具布包”親(qin) 子活動。讓觀眾(zhong) 在參觀展覽後,能親(qin) 自體(ti) 驗漢族和藏族不同的拓印類型,並且親(qin) 手設計繪製黃金麵具造型的布包。
圖為(wei) 在西繞尼瑪成立的藝術中心繪製唐卡的員工
“活態傳(chuan) 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chuan) 承,在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過程中進行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傳(chuan) 承方式。西藏是中國“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活態傳(chuan) 承讓西藏非遺文化活力再現。
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唐卡藝術,是西藏參與(yu) 麵最廣、流通性最強的非遺門類之一。2016年4月,西藏舉(ju) 辦了首屆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班,旨在進一步提高西藏非遺保護水平,發展壯大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人群,實現非遺項目在現代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對傳(chuan) 承人群的扶持力度,從(cong) 而進一步拓展非遺活態傳(chuan) 承新路子,為(wei) 包括更多普通從(cong) 業(ye) 者在內(nei) 的新一代傳(chuan) 承人群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
卓舞具有千餘(yu) 年曆史,鍋莊是藏區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能歌善舞的西藏人民,就是非遺傳(chuan) 承的生命力所在。
舉(ju) 世聞名的瑰麗(li) 史詩《格薩爾》,被高原人民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chuan) ,也是活態傳(chuan) 承的經典案例。
“後繼有人”是非遺實現活態傳(chuan) 承的前提條件。西藏自治區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地方性法規《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辦法》,正是針對非遺依托於(yu) 人而存在的活態文化特點,對傳(chuan) 承人和傳(chuan) 承保護單位做出了補充與(yu) 細化。
遺產(chan) 日之“新時代、新生活、新傳(chuan) 承”
江洛康薩青稞酒釀製技術榮獲西藏自治區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是西藏酒類行業(ye) 中唯一的一個(ge) 被評定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稱號的商標品牌,並於(yu) 2014年4月榮獲西藏著名商標。
圖為(wei) 京交會(hui) 上西藏展台的青稞酒
曾經家族釀酒的“江洛康薩”因釀造青稞酒香氣四溢,逐漸成了美酒、好酒的代名詞。如今,在新的時代,人們(men) 對消費品的要求也由最初的“量”逐步向“質”的方向轉變,對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該公司於(yu) 2015年成功通過了“有機產(chan) 品”的認證。
在保護中傳(chuan) 承,在傳(chuan) 承中回歸生活,在千家萬(wan) 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ti) 驗,才能讓非遺更有生命力。
遺產(chan) 日之“非遺讓生活更美好”
在神秘的青藏高原上,你可以在拉薩八廓街看各式美輪美奐的唐卡,來一碗酸奶,去昌都不吃上幾碗芒康鹽井的加加麵怎麽(me) 行?品一杯江洛康薩青稞酒,漫步在日喀則街頭隨意買(mai) 上一份拌著辣油的“朋必”,去尼木時別忘記參觀藏文書(shu) 法,再跳一場歡快鍋莊……無論在哪兒(er) ,相信你都會(hui) 為(wei) 西藏獨特的文化印記而心動。
如今,非遺貼近民眾(zhong) 、貼近生活,讓百姓喜聞樂(le) 見,已經走入尋常百姓中,成為(wei) 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圖為(wei) 果拉卓瑪拉姆家的加加麵
保護和傳(chuan) 承好被譽為(wei) 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他們(men) 紮根民間,在民間源遠流長,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