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阿旺旦增講授西藏非遺
新利平台訊 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ge) 星期六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6月9日上午,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邀請了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西藏非遺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阿旺旦增,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西藏實踐”的主題講座,100多位文化愛好者聆聽了此次講座,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現狀有了更加全麵的認識。
圖為(wei) 講座現場
阿旺旦增從(cong) 西藏非遺保護的現狀切入,探究問題和對策,分享現狀特色實踐的經驗,旨在培育全社會(hui) 的保護意識,營造非遺保護人人參與(yu) ,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文化生態和社會(hui) 風氣。
西藏是文化資源大區,包括民間文學、傳(chuan) 統歌舞、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藏藥在內(nei)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底蘊深厚、曆史悠久、形態多樣、彌足珍貴,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li) 奇葩。
圖為(wei) 講座現場
阿旺旦增說,西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十餘(yu) 年來,始終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從(cong) 西藏實際出發,以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wei) 目標,著力在全麵普查、名錄建設、活態傳(chuan) 承和加強管理上下功夫,全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工作,總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實踐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果。
圖為(wei) 愛好者聆聽講座並認真記錄
講座結束後,眾(zhong) 多文化愛好者不願離去,紛紛圍在阿旺旦增老師的周邊,就講座提到的問題和細節再次請教。阿旺旦增老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嚴(yan) 密的邏輯,讓眾(zhong) 多文化愛好者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從(cong) 內(nei) 地來西藏旅遊的張池墨偶然間從(cong) 朋友那裏得知該講座的消息,一大早就來到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等待講座的開始,講座結束後還不願離去。他說:“這次的講座,阿旺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作為(wei) 一名非遺從(cong) 業(ye) 者,老師給我點明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圖為(wei) 講座現場
據了解,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還以布置流動展板、播放宣傳(chuan) 片等更貼近群眾(zhong) 的方式展示非遺魅力, 讓普通人可以更加了解非遺、宣傳(chuan) 非遺、發展非遺。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非遺展
西藏自治區圖書(shu) 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稱, 被看作是“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們(men) 今天與(yu) 過去的溝通渠道”。圖書(shu) 館作為(wei) 知識的保存者和傳(chuan) 播者,讓讀者們(men) 更深入地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而弘揚曆史文化,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義(yi) 務。(新利平台記者/趙二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