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守護地球第三極 西藏環保做了這些事

發布時間: 2018-07-19 21:42: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7月18日,《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shu) 對外發布。白皮書(shu) 的發表,體(ti) 現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黨(dang) 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製度安排,向國內(nei) 外宣示了青藏高原在國家生態保障中的重要地位,總結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成績。

  7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shu) 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hui) ,全麵解讀《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shu) 發表的重大意義(yi) 和主要內(nei) 容。

  青藏高原自身生態環境、水係、氣候、土壤等不僅(jin) 影響到中國,對亞(ya) 洲乃至全球均有著重要影響,保護好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意義(yi) 。西藏社科院當代研究所副所長鄭麗(li) 梅認為(wei) ,中國政府發表白皮書(shu) 表示了中國政府致力於(yu)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努力的一種姿態。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功能地位舉(ju) 足輕重。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曆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guan) 係,切實保護好西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確保西藏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把生態工作作為(wei) 發展穩定生態三件大事來抓,在穩步推進西藏的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同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圖為(wei) 成年黑頸鶴帶著小黑頸鶴在覓食 攝影:覺果

  在生態文明製度方麵,製定了《關(guan) 於(yu) 著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建設美麗(li) 西藏的意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6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內(nei) 容基本涵蓋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ge) 領域;努力推進西藏自然保護區為(wei) 主體(ti) 向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轉變;充分利用中央對西藏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方麵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不斷健全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實施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涉及西藏自治區1011.27萬(wan) 公頃的公益林納入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範圍。實施草場禁牧1.3億(yi) 畝(mu) ,2016年末牲畜存欄數較2010年末減少518萬(wan) 隻綿羊單位。進一步促進了自然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堅持扶貧開發與(yu) 生態保護並重,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guan) 係,累計落實各類生態補償(chang) 資金296.3億(yi) 元。開發生態保護崗位70萬(wan) 個(ge) ,年人均補助3500元,讓更多群眾(zhong) 吃上“生態飯”。2006年,西藏啟動了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肇事損失補償(chang) 試點工作,2010年實現了全覆蓋,並於(yu) 2016年開始探索建立商業(ye) 保險機製,截止2016年底,共兌(dui) 付肇事補償(chang) 資金7.3億(yi) 元,維護了群眾(zhong) 利益,促進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e) ,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圖為(wei) 冬季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

  在生態保育方麵,實施了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工程和“兩(liang) 江四河”流域綠化工程等,如今草地生態係統穩定向好,實現了森林麵積和蓄積“雙增”,濕地退化態勢總體(ti) 遏製,濕地生態係統進一步好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不斷恢複和擴大。目前,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約8000隻,占全球黑頸鶴數量的80%左右;藏羚羊已由原來的5-7萬(wan) 隻,恢複到目前的20萬(wan) 隻以上;野犛牛也已達到1萬(wan) 隻;國際上認為(wei) 早已滅絕的西藏馬鹿,1995年在西藏桑日被重新發現,現已達300多隻。自2009年以來,西藏實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建設和支撐保障三大類10項工程,目前已初步建成生態工程主體(ti) 框架,部分重點工程已取得明顯生態環境效益、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生態屏障功能穩定向好。


圖為(wei) 雅魯藏布江風韻

  在環境質量保護與(yu) 改善方麵,大力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切實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機製,推進了水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加強城鄉(xiang) 社區綠化美化,解決(jue) 垃圾分類處理、噪聲汙染處理、汙水排放、秸稈焚燒等問題,安排了大量資金開展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立了農(nong) 村環境長效管護機製,改善了大氣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

  在綠色產(chan) 業(ye) 方麵,依托資源優(you) 勢,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製定了《西藏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13—2020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旅遊、文化、特色食品、天然飲用水以及交通運輸、商貿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等綠色低碳經濟,拉薩市於(yu) 2016年成為(wei)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推動地理標誌產(chan) 品認證,培育特色品牌,加快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發展;建成多個(ge) 中型水電站,開展光伏發電項目,基本構建了以水電、太陽能為(wei) 主體(ti) 的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體(ti) 係;依托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發展生態旅遊,打造全域旅遊精品路線,成為(wei) 綠色增長和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科技體(ti) 係方麵,建成了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22個(ge) ,國控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站點18個(ge) ;大力推動藏藥材人工種植及野生撫育等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示範,積極開展藏醫藥基礎及應用研究,不斷完善藏醫藥標準和檢驗監測體(ti) 係。

  在生態文化方麵,實施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開展年度節能宣傳(chuan) 周和低碳日宣傳(chuan) 活動,持續開展淨化環境、保護生態等誌願活動,將生態環保作為(wei)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評選先進依據,積極推進水能、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推廣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出行方式,增強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目前,拉薩市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考核驗收,山南市、林芝市、日喀則市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已命名自治區級生態村1924個(ge) 、生態鄉(xiang) 鎮173個(ge) 、生態縣10個(ge) 。林芝市巴宜區評為(wei) 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有力地促進了宜居環境建設和綠色發展,增強了西藏各族人民參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圖為(wei) 林芝魯朗美景

  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處,總麵積達到41.22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34.35%,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ge) (國家級1個(ge) ),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ge) ,國家森林公園9個(ge) ,國家濕地公園10個(ge) ,地質公園4個(ge) (國家級3個(ge) ),各類濕地保護區(地)24處(麵積達430.80萬(wan) 公頃,占西藏自然濕地的66%),初步形成了一個(ge) 類型比較齊全、分布比較合理的生態保護網絡體(ti) 係。

  根據中科院和相關(guan) 部門監測評估顯示,西藏高原各類生態係統結構整體(ti) 穩定,生態質量穩定向好。水、氣、聲、土壤、輻射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態。主要城鎮環境空氣優(you) 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魯藏布江、怒江、羊卓雍錯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保持在I或Ⅱ類水域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良好,無黑臭水體(ti) 。全區的森林、草場、濕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動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大部分區域仍處於(yu) 原生狀態。可以說,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白皮書(shu) 的發表,極大地鼓舞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和決(jue) 心,西藏各族人民要按照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總布局,努力建設美麗(li) 西藏,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利平台 記者/賈華加)

(責編: 央卓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