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走進赤壁:感受“世紀動脈”的千年茶韻

發布時間: 2018-09-20 10:59: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919日,第五屆“匠心楚韻”全國重點網絡媒體(ti) 湖北行走進湖北赤壁,開啟萬(wan) 裏茶道溯源之旅。  

  
圖為(wei) 羊樓洞青磚茶的製作工序。攝影:楊眉笑 

  壺煮千年磚茶 聽萬(wan) 裏茶道傳(chuan) 奇 

  媒體(ti) 行記者們(men) 第一站來到了赤壁市博物館茶文化展廳。巨大的茶餅屏風、飽含滄桑的製茶機、古老的雞公車……伴隨著展廳內(nei) 淡淡的磚茶茶香,赤壁博物館默默地講述著赤壁茶文化的悠久曆史淵源。 

  赤壁茶葉種植始於(yu) 漢代,距今約2000餘(yu) 年。清代之後,赤壁茶業(ye) 蓬勃發展,晉、粵茶商於(yu) 羊樓洞、新店設廠製茶,一時間茶莊林立,茶業(ye) 興(xing) 旺。清末以後,隨著俄、德、日等國商人競相在羊樓洞開設茶廠,製作磚茶,赤壁茶業(ye) 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新中國成立之後,赤壁茶業(ye) 步入了新的發展快車道,茶葉種植麵積不斷擴大,名優(you) 茶產(chan) 量增加。 

  
圖為(wei) 習(xi) 近平稱讚“17世紀的萬(wan) 裏茶道”。攝影:楊眉笑 

  新時代有新發展。2013年,習(xi) 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時高度評價(jia) 17世紀的“萬(wan) 裏茶道”是連通中俄兩(liang) 國的“世紀動脈”之後,2014年,習(xi) 近平主席在訪問蒙古國期間,又提及推進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yu) 複興(xing) “萬(wan) 裏茶道”有機結合。這條繁榮了200多年的國際商道的源頭就是赤壁羊樓洞。2015年,赤壁被國際茶葉委員會(hui) 授予“萬(wan) 裏茶道源頭”稱號。 

  
圖為(wei) 羊樓洞明清古街。攝影:夏俊俊 

  萬(wan) 裏茶道車痕在 明清老街茶韻存 

  羊樓洞明清古街位於(yu) 赤壁市西南26公裏處的趙李橋鎮,是羊樓洞古鎮殘存的部分,這裏因茶而興(xing) ,因水陸交通便利而盛,自古就是“陸扼瀟湘咽喉、水控江夏通衢”之地。明清石板街的街麵全部以青磚石鋪設,曆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餘(yu) 深槽,可見當時茶市之興(xing) 盛。 

  現如今,赤壁市提出“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億(yi) 茶業(ye) ,複興(xing) 萬(wan) 裏茶道,造福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的口號,大舉(ju) 複興(xing) 茶產(chan) 業(ye) 。羊樓洞的博大磚茶文化和凝聚了百年鄉(xiang) 愁的曆史古街,在保護和發掘中得到新生。羊樓洞明清古街,已被列入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圖為(wei) 茶廠製茶車間裏忙碌的工人。攝影:婁曉希 

  匠人匠心 非遺傳(chuan) 承人促進茶業(ye) 轉型發展

  走出古街,記者團來到趙李橋茶廠的製茶車間,非常有幸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甘多平。他身上所傳(chuan) 承的不僅(jin) 僅(jin) 是青磚茶的製作技藝,更是幾代茶界老工匠的品德和經過歲月洗禮曆久彌香的“茶性”。 

  他曾先後三次參與(yu) 青磚茶國家標準起草工作和一百多項國家茶葉相關(guan) 標準的審定工作,並親(qin) 筆編寫(xie) 了相關(guan) 茶葉製作的工藝標準規範,有力地推動了傳(chuan) 統茶品清潔化、標準化、機械化、係列化的轉型發展。 

  為(wei) 了讓中華老字號的趙李橋茶廠迅速適應城市快節奏,飲品小包裝的消費需求,在市場上立於(yu) 不敗之地。甘多平帶領團隊努力尋找最佳配料,創新口感,成功研發了五六十款新產(chan) 品、定製產(chan) 品和內(nei) 銷品。款式也由過去的單一規格,發展到了現在邊銷、內(nei) 銷、定製等20多個(ge) 係列,100多個(ge) 品種。 

  習(xi) 近平曾說,中國是茶的故鄉(xiang) ,從(cong) 古代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si) 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茶穿越曆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今天,曆經滄桑的萬(wan) 裏茶馬古道源頭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之路,漂洋過海,產(chan) 品遠銷歐盟、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羊樓洞青磚茶還被選為(wei) 外交國禮,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新利平台 記者/楊眉笑)

(責編: 胡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