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村民們(men) 用聯合收割機完成秋收
10畝(mu) 地、兩(liang) 個(ge) 小時……10月1日,正在機收青稞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甲窪鎮東(dong) 珠村農(nong) 民洛絨登巴,說起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感觸最深的是農(nong) 具的變更。
洛絨登巴出生在農(nong) 村,從(cong) 小就接觸農(nong) 具,可以說,這40年中,各樣農(nong) 具一直沒離開過他的手和視線。上個(ge) 世紀70年代末,生產(chan) 隊剛剛解體(ti) 那陣兒(er) ,藏區農(nong) 村家家戶戶都在正房旁邊蓋間“跨耳”(廂房),這可不是用來住人的,而是用來存放農(nong) 具的。那時,農(nong) 村還看不到“機械化”的影子,家家是春推犁杖、夏揮鐵鋤、秋舞鐮刀、冬掄鍬鎬,光農(nong) 具粗分就有耕地整地農(nong) 具、播種農(nong) 具、中耕除草農(nong) 具、灌溉農(nong) 具、收獲農(nong) 具、加工農(nong) 具、運輸農(nong) 具等七八種之多,農(nong) 具繁多雜亂(luan) ,沒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屋子來裝是不行的。
圖為(wei) 用上收割機之前,當地村民秋收時的場景。
洛絨登巴說,“農(nong) 具多,是因為(wei) 農(nong) 具功能原始,性能低下,比如春播,就需要人工刨茬整地、鐵鏵作壟、尖犁破壟、‘葫蘆點子’播種、人工‘踩格子’、‘木收子’蓋壟、滾子壓平等七八道工序,種一條壟就需要六七個(ge) 人同時忙活,人和牲畜都累得要死,春播成了難捱的一關(guan) 。”
即使是這樣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幹,也不能確保塊塊地保墒。為(wei) 了減少勞動強度,提高春播質量,1992年,洛絨登巴托人從(cong) 外地購買(mai) 了犁地、做壟一體(ti) 化,點種、施肥、“踩格子”、蓋壟一體(ti) 化的新型農(nong) 具——平犁和播種機。有了這兩(liang) 樣新農(nong) 具,家裏春播由過去的8人同時忙碌減少到2人即可播種,而且播種質量還高,人和牲畜都鬆了口氣。
1998年,洛絨登巴又在縣城購買(mai) 了新上市的多功能旋茬機。過去地裏的作物茬子都是人工一個(ge) 個(ge) 刨下來,現在旋茬機一下地,茬子頃刻間就被旋翻下來,而且整地、作壟、耙壓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日作業(ye) 量達到10畝(mu) 地!這簡直是一次“農(nong) 業(ye) 革命”!“我家春播的時候,很多鄉(xiang) 親(qin) 都跑到地頭去‘看新鮮’,羨慕得不得了!一年之後,便沒人圍觀了,因為(wei) 農(nong) 村家家都買(mai) 上了旋茬機。”洛絨登巴感慨地說。春播時,家家就不再人喊馬嘶地緊張了,隻需派三兩(liang) 個(ge) 人把種子、化肥往機器裏一放,悠哉悠哉地便把地給種好了。
圖為(wei) 東(dong) 珠村農(nong) 民洛絨登巴的10畝(mu) 承包地
洛絨登巴家有10畝(mu) 承包地,秋收成了大問題。過去秋收,家家都是人工手割,一人累了一天也割不了1畝(mu) 地,耽誤農(nong) 時不說,還影響收成。像青稞麥類農(nong) 作物,太陽一曬,青稞崩落地了。像他家這麽(me) 多的土地,用人工根本收不過來。甲窪鎮政府現擁有2台聯合收割機,收割、脫粒、裝袋三道工序一次完成!過去得10多人收一周時間的地,現在兩(liang) 小時便搞定了,而且做到了顆粒歸倉(cang) 、秸稈還田!秋收時節,整片地裏,聯合收割機像技藝精湛的畫家,隨心所欲、胸有成竹、瀟灑自如地在壟間地頭揮毫!片片莊稼倒下後,袋袋糧食裝上拖拉機……那場麵,甚是宏大而喜人!連洛絨登巴的嶽母大人目睹秋收場景後,也不由感慨地說:“這一眨眼的工夫,糧食已從(cong) 田間送進倉(cang) 了,簡直像變戲法一樣!”
圖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喜獲豐(feng) 收
是的,“簡直像變戲法一樣”,這正是廣大理塘農(nong) 牧民的樸實心聲。農(nong) 牧民是最講“眼見為(wei) 實”的,他們(men) 從(cong) 農(nong) 具的變更中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從(cong) 鍬鎬犁筐到播種機、收割機,廣大藏區農(nong) 牧民真正嚐到了改革開放之樹結出的甘甜碩果!(新利平台 通訊員/紮西曲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