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2018年10年,四川省成都市10名衛生幹部人才奔赴甘孜縣,他們(men) 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紮根雪域高原,矢誌艱苦奮鬥。他們(men) 是美麗(li) 的白衣天使,也是高原“追夢人”,來自成都市中醫醫院骨科醫生徐馳就是其中的一員。
立誌“子承父業(ye) ”,終圓“天使夢”
徐馳,1983年出生在四川省安嶽縣一個(ge) 醫學世家,爺爺、父親(qin) 、母親(qin) 都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他從(cong) 小在父母的診所裏長大,耳濡目染,看到父母為(wei) 遠道而來的患者治病,看到牆上掛滿的錦旗和那些感謝的話語,他覺得父母是世界上最可親(qin) 可敬的人,於(yu) 是他從(cong) 小立誌也要當一名出色的醫生。2003年,徐馳如願考上了西南醫科大學(原瀘州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經過五年的刻苦學習(xi) ,他進入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醫院骨科工作,成為(wei) 一名“白衣天使”的夢想終於(yu) 實現了。
作為(wei) 一名骨科醫生,不但需要積累豐(feng) 富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過硬的手術技術。2014年,徐馳前往成都軍(jun) 區總醫院骨科進修學習(xi) 膝關(guan) 節鏡技術,他珍惜學習(xi) 機會(hui) ,如饑似渴地學習(xi) 專(zhuan) 業(ye) 技能,收獲了知識、拓寬了思維,對骨科的診斷治療及手術技巧都有了極大提高。學習(xi) 歸來,他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手術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龍泉驛區率先開展了膝關(guan) 節鏡技術,深受患者好評,他也從(cong) 一名普通醫生逐漸鍛煉成為(wei) 骨科疾病診治的多麵手。
從(cong) 醫以來,徐馳始終堅守臨(lin) 床一線,真正做到了視病人如親(qin) 人,不論職位高低、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他對尋醫問藥的患者細致耐心,贏得了同行的尊敬,換來了病人的愛戴,他總是說“做醫生,道德最重要,一顆真心實意為(wei) 病人著想的心就是一劑良藥”。他凡事認真負責,盡職盡責,勤奮忙碌卻又一絲(si) 不苟,用自己的責任感打動他人,用無私奉獻贏得大家的尊重,也得到了組織的認可。徐馳的從(cong) 醫過程,看似平凡,但點點滴滴都折射出一名醫者對患者無私奉獻的厚德仁心,他有著醫者的慧心巧手,更有著醫者的良知厚德。
一次援藏路,一生援藏情
巍峨的群山、潔白的雲(yun) 朵、淳樸的笑臉,這是常人心中藏區的模樣。然而,這一切對於(yu) 援藏幹部們(men) 來說,卻有著另一層理解:高寒、缺氧、孤獨、無盡的思念……在這裏,走同樣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體(ti) 力;在這裏,同樣的工作需要作更多的準備;在這裏,生同樣的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複……剛到甘孜縣,徐馳很快感覺到了心慌、胸悶、心痛等高原反應,但是為(wei) 了順利開展工作,他克服所有的不適,立即投入工作。
甘孜縣的醫療條件非常有限,由於(yu) 當地不能提供手術治療,以前幹部群眾(zhong) 患病,特別是患骨科疾病,隻能到幾百公裏以外的地方求醫,路途遙遠且花費巨大。徐馳來到甘孜縣後,平均每天開展兩(liang) 台高強度的手術,為(wei) 甘孜人民帶去了希望,也帶去了福音。在甘孜縣中藏醫院,他成功開展了髖關(guan) 節置換術、膝關(guan) 節置換術以及各種骨折內(nei) 固定手術。由於(yu) 每天高強度的工作以及還沒完全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徐馳的右眼發炎了,右眼視力明顯下降,但他仍然堅持帶病工作,每天堅持手術,堅持為(wei) 患者解除疾苦。直至他的視力每況愈下,右眼幾乎不能視物,在援藏隊領導的強烈要求下,他才暫停工作,接受治療,但還沒徹底治愈,他又重返工作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有太多的藏族群眾(zhong) 正在經受著疾病的煎熬,正等著自己為(wei) 他們(men) 進行手術治療!
援藏過程中無數諸如此類的一樁樁事,讓徐馳贏得了一方百姓的口碑,得到了醫院領導的一致肯定。他常說:“援藏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經曆,在特殊環境中經受特殊的鍛煉,讓我們(men) 錘煉了作風,提高了素質,貢獻了力量,雖然辛苦卻格外快樂(le) 。一次援藏路,一生援藏情!” (新利平台 通訊員/李珍蘭(l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