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峽穀、森林;草原、湖泊;雪山、沙漠……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片高原上的多樣風景,也產(chan) 生了絢麗(li) 多姿的服飾文化。從(cong) 最初的遮體(ti) 保暖到如今的獨特多樣,雪域高原的人們(men) 將生產(chan) 生活、生存環境、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價(jia) 值觀念、民族交往等積澱於(yu) 服飾之中,構成了服飾文化的深刻內(nei) 涵。藏族服飾源起何時,有何特征,服飾的色彩、符號有無寓意?藏族百姓穿在身上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在日前的一場公益講座上,西藏大學教授覺安拉姆一一進行了解答。
圖為(wei) 康巴服飾。
圖為(wei) 覺安拉姆。
新石器時代已懂得紡線和手工編織技術
藏族服飾是從(cong) 何時起源的?覺安拉姆認為(wei) 可以從(cong) 考古文化遺址中尋找和追溯。
卡若遺址是迄今為(wei) 止在西藏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4300-5300年之間。其出土的藏族先民與(yu) 服飾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工具有骨角錐208件,骨針131件,陶紡輪6件,裝飾品50件。這些裝飾品種類有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牌飾、垂飾;質料有石、玉、骨、貝等種類,這說明藏族先民已開始用各種各樣的裝飾品美化自己。
此外,在卡若遺址還發現一件陶器內(nei) 底殘存“布紋”痕跡。這說明“當時的藏族先民已經懂得紡線和手工編織技術。他們(men) 使用獸(shou) 毛和植物纖維紡布,陶紡輪已成紡織普遍使用的工具。”
圖為(wei) 卡若遺址出土的陶紡輪。
現代藏族服飾基本特征清代即已形成
新石器時代,覺安拉姆通過已有的考古發現研究藏族服飾起源的一些早期線索。到了吐蕃時期,她則從(cong) 唐代閻立本所繪《步輦圖》卷軸的摹本,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石窟部分壁畫、絹畫等資料中探究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
可以看出,敦煌絹畫、壁畫中吐蕃人多將長發編結成發髻或發卷,發卷(髻)及肩,頭束發帶或頭巾,巾角一端伸出,一般身著三角形大翻領束腰長袍,或直襟或斜襟左衽,袖長委地。
唐代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祿東(dong) 讚頭上環係一黑帶或窄頭巾,頸後半露出一個(ge) 發結,推測其發式或者是將長發梳成發或發髻盤於(yu) 頸後。著小袖圓領直襟閉窠花錦袍,袍長僅(jin) 過膝,現出半截寬鬆帶褶的褲腿,下穿一種尖端略微彎曲上鉤的鞋,鞋的式樣與(yu) 其他唐朝官員相同。
到了元代,藏族傳(chuan) 統服飾文化中加入了一些蒙古族服飾的元素。在元、明、清時期演變的基礎上,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在清代即已形成。
藏族服飾具有多樣性、實用性等特點
從(cong) 遠古時期利用陶紡輪紡線編織,到清代形成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再到今天我們(men) 看到的形式多樣、豐(feng) 富多彩的各地藏族服飾,覺安拉姆認為(wei) 藏族服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yu) 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服飾的主體(ti) 式樣以肥腰、長袖、大襟、長裙、長靴為(wei) 主,材質的選擇主要以牛羊皮、氆氌為(wei) 主,符合厚重保溫的實際需求。在有著這些共性的同時,青藏高原內(nei) 部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也讓藏族服飾存在一些差異。例如,高寒的牧區服飾材質選擇以厚重保溫為(wei) 主,河穀溫暖地帶材質以氆氌為(wei) 主,高山峽穀地段帶材質以棉質及氆氌為(wei) 主。
藏族服飾的主體(ti) 式樣和材質選擇還處處體(ti) 現著生產(chan) 、生活中的智慧。為(wei) 了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ye) 生產(chan) 的流動性及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藏族服飾逐漸形成了長袍、大襟、右衽、束腰等特征。
在裝飾品的選擇上,也顯示出生產(chan) 、生活的特點。藏族服飾中掛飾的主要類型有藏刀、針線盒、火鐮、錢包、子彈夾、奶鉤等,這些生產(chan) 、生活中的工具以華麗(li) 的裝飾品的形式出現,集實用性和裝飾性為(wei) 一體(ti) 。無處不在的美,體(ti) 現了藏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圖為(wei) 藏族服飾中的掛飾火鐮。
五種顏色體(ti) 現服飾色彩審美觀上的一致性
居住區域的不同,讓藏族服飾具有多樣性。也正因為(wei) 生產(chan) 、生活環境的複雜性,藏族服飾及其裝飾品對生產(chan) 資料合理利用的同時,呈現出多功能性和實用性。而在審美特點上,藏族服飾也有著很強的一致性。
在色彩選擇上,藏族服飾總體(ti) 偏好藍、白、紅、綠、黃等色塊,這些色彩出現在服裝的邊緣修飾、帽飾、發飾、鞋飾、腰飾及各類繡品的裝飾中。在使用這些色塊的同時,大膽而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是與(yu) 高原自然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
覺安拉姆說,這種在色彩審美上的一致性與(yu) 藏族關(guan) 於(yu) 宇宙形成的階段及五元素說、藏族的宗教、青藏高原自然生態有著一定的一致性。
裝飾物等吉祥文化傳(chuan) 遞獨特信仰
服飾作為(wei) 藏民族重要的文化載體(ti) ,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吉祥文化。在藏族傳(chuan) 統服飾中吉祥文化主要是通過裝飾物、吉祥符號和圖案以及一些吉祥數字來表現,主要的功能在於(yu) 辟邪、納福、求吉。
藏族的裝飾遍及全身,包括頭飾、項飾、腰飾、足飾、背披、掛飾等。藏族飾品種類繁多,主要由蜜蠟、天珠、綠鬆石、珊瑚珠、象牙、瑪瑙、金、銀、銅等打製而成。藏族百姓特別鍾愛珊瑚、瑪瑙、瑟珠等這些飾品,多數將它們(men) 掛在身上,或者佩戴在項上,因為(wei) 在他們(men) 的心裏一直信仰“石頭能消災降福,是一種吉祥之物”。
在藏族傳(chuan) 統服飾裝飾圖案中,可以看到“雍仲”符號,這體(ti) 現了藏族先民對大自然和火的崇拜,藏族老人年過八十時,常在背上繡“雍仲”符號,以祈求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此外,藏族傳(chuan) 統服飾上的吉祥圖案還有吉祥結、吉祥八寶等。這些吉祥符號在藏族傳(chuan) 統服飾中的使用既是藏族精神信仰在服飾中的體(ti) 現,同時也傾(qing) 注了人們(men) 對求吉、納福、遠離邪氣的美好生活願望。
縱觀藏族服飾文化,可以從(cong) 中解讀藏族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生產(chan) 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曆史發展等,凝聚了這個(ge) 民族幾千年來所創造的服飾文化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覺安拉姆認為(wei) ,在當今世界網絡化、全球化的時代,藏族服飾文化如何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刻不容緩的。(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部分內(nei) 容參考覺安拉姆 袁溥鈺著《論藏族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的特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