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雀兒山不朽豐碑 述說英雄築路情

發布時間: 2019-07-10 18:13: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有一條公路叫做川藏公路,1950年,為(wei) 實現全麵解放新中國,解放軍(jun) 們(men) “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用意誌鑄造起了生命線。


圖為(wei) 進藏部隊修路 圖片來源:人民網

  有一句話叫做“翻越雀兒(er) 山,猶過鬼門關(guan) ”,在那條由川入藏的生命線上,海拔6168米的雀兒(er) 山成了“瓶頸”。

  有一座石碑刻著一句“英雄永活人心”,它矗立在一個(ge) 名叫張福林的烈士墓前,靜靜地訴說著當年那段築路情。

  小小年紀心懷愛國之心

  張福林出生於(yu) 河南省扶溝縣林宋村一個(ge) 貧窮家庭,祖祖輩輩給地主當長工、做牛馬,受盡欺壓和迫害。在被奴役、被壓迫的環境中,張福林逐漸成長,養(yang) 成了不畏強暴、勇敢直率、能挑重擔的性格,對地主惡霸和國民黨(dang) 反動派的仇恨在他心裏深深地紮下了根。


圖為(wei) 張福林烈士陵園

  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後,豫中地區的廣大軍(jun) 民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組織領導下開展廣泛的遊擊戰。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遊擊隊常在扶溝地區活動。張福林的母親(qin) 薛桂芳當時正是共產(chan) 黨(dang) 的秘密交通員,16歲的張福林也扛起了紅纓槍為(wei) 部隊站崗放哨,幫助母親(qin) 為(wei) 革命工作送情報。

  1947年,張福林的母親(qin) 在掩護共產(chan) 黨(dang) 轉移時被國民黨(dang) 特務殘酷地殺害了,獻出了年僅(jin) 35歲的生命。

  光榮入伍轉戰解放戰役

  1948年8月,張福林參加了解放軍(jun) ,在黨(dang) 的培養(yang) 和教育下,他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並刻苦鑽研射擊技能,成為(wei) 部隊裏的優(you) 秀機槍手和特等炮手。


圖為(wei) 張福林烈士之墓

  作為(wei) 數萬(wan) 名為(wei) 解放事業(ye) 而奮鬥的戰士中的一個(ge) ,他和所有的戰士們(men) 一樣,堅信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勝利,堅信著解放全中國的勝利,浴血奮戰,視死如歸。

  張福林先後參加過淮海、太原、秦嶺、成都戰役,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在太原戰役中,他7處負傷(shang) 仍頑強戰鬥、堅守陣地,僅(jin) 以一挺機槍打退了敵人的18次衝(chong) 鋒。

  搶修康藏公路刻苦鑽研

  1951年冬,張福林所在的部隊接到搶修川藏公路雀兒(er) 山段的任務。雀兒(er) 山海拔高,嚴(yan) 寒積雪、空氣稀薄,上級規定凡心髒不健康和患有疾病的同誌不準上山作業(ye) 。當時張福林已患有嚴(yan) 重的貧血病,上山後經常昏倒,醫生再三勸阻,但他一心想著早日打通雀兒(er) 山,把公路盡快修到拉薩,懇求醫生才同意讓他留下來。


圖為(wei) “重走十八軍(jun) 進藏路一行”為(wei) 張福林烈士敬獻花籃

  施工之初,用於(yu) 爆破的小炮眼隻能炸石2-3立方,經張福林創新和實驗,一個(ge) 裝有40公斤炸藥的炮眼竟能炸掉堅石470立方,創造了全國的最高紀錄。全體(ti) 施工隊伍大為(wei) 振奮,幹勁十足。

  犧牲前遺留感人肺腑言

  12月10日中午,張福林發現有幾個(ge) 大炮眼裝藥太鬆動,他還沒來得及吃一口飯,便立即投入炮眼的調整工作中。就在這時,一塊2立方米的大石頭突然掉落下來,砸在了他的左腿和腰上。

  當同誌們(men) 趕到現場時,發現他臉色蒼白,已陷入昏迷。幾分鍾後,他慢慢蘇醒過來,第一句話便是對指導員說:“我不行了,衣袋裏還有些錢,請拿去幫我交上最後一次黨(dang) 費吧!我對不起黨(dang) ,再也不能為(wei) 人民工作了。”指導員掏出被鮮血染紅的錢,眼睛濕潤了。

  衛生員匆忙趕來後準備給張福林注射強心針,他用手推開了,用沙啞的聲音說:“反正我不行了,還是替國家節省一支吧!”

  就在大家七手八腳地把他抬上擔架時,他掙紮著說:“同誌們(men) ,你們(men) 圍著我耽誤工作,趕快上工吧!藏族老百姓在等著你們(men) ,快把公路修到拉薩。”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圖為(wei) 張福林烈士墓碑

  雀兒(er) 山上不朽豐(feng) 碑永存

  如今,坐落在雀兒(er) 山的“張福林烈士陵園”的大理石碑上刻有這麽(me) 一段話:“張福林同誌對自己生命未作出任何考慮,而所關(guan) 懷的是黨(dang) 與(yu) 祖國,是祖國偉(wei) 大的建設事業(ye) ,是施工部隊的集體(ti) 利益。犧牲後,他身上留有一本日記和五包菜種,日記裏所記的是自己領導方法的檢討及工程經驗和體(ti) 會(hui) ;菜種是進軍(jun) 康藏時由內(nei) 地帶來準備在邊疆播種、生根、開花、結果的。這就是張福林同誌唯一遺物……”

  從(cong) 解放戰役,到西南剿匪,再到康藏築路,這段軍(jun) 旅歲月注定艱辛,卻又注定不平凡。張福林烈士離開時隻有二十六歲,這一生的軍(jun) 旅情都默默訴說在雀兒(er) 山不朽的豐(feng) 碑上。(新利平台 記者/周晶 部分資料參考於(yu) 四川黨(dang) 史2003年第3期《一等功臣張福林》、《紅軍(jun) 長征在甘孜藏區》)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