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近日,記者自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強基惠民活動辦公室了解到,自2017年以來,該市發揮幹部駐村工作的資源和優(you) 勢,采取以健康教育為(wei) 主、防治結合為(wei) 輔的方式,在有效控製包蟲病流行方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圖為(wei) 包蟲病的罪魁禍首棘球絛蟲生活史 圖片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網站
據介紹,近年來,昌都市把包蟲病防治工作作為(wei) 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建立了每周一次工作例會(hui) 、每半月一次環境衛生整治、每月一次工作小結、每季度一次督查、每年一次全麵總結的“五個(ge) 一”工作製度,開展人群篩查、患者治療、宣傳(chuan) 教育、安全飲水、犬隻管理、牲畜驅蟲等工作,並將工作情況作為(wei) 單位和個(ge) 人年度評先評優(you) 的重要依據,確保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能否取得成功,最關(guan) 鍵的是要獲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為(wei) 此,昌都的駐村幹部們(men) 按照老百姓“聽得懂、能理解、可接受、願意辦”的目標,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消廣大群眾(zhong) 思想顧慮,主動接受篩查和治療,引導廣大群眾(zhong) 養(yang) 成良好衛生習(xi) 慣,逐步轉變陳舊觀念,積極追求健康文明生活。
其中,駐村幹部們(men) 采用了“宣講+網絡媒體(ti) ”的方式,建立了全村微信公眾(zhong) 號、微信群和QQ群,開放村委會(hui) 電腦室,充分利用互聯網對群眾(zhong) 講解包蟲病知識,定期轉發、刊播健康知識和防治工作信息,引導群眾(zhong) 逐步養(yang) 成不食生肉、不喝生水的飲食習(xi) 慣,實現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包蟲病防治知識轉變到主動配合包蟲病綜合防治。此外,駐村幹部們(men) 還通過村民大會(hui) 、走村入戶的方式,發放資料、張貼海報、懸掛橫幅、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包蟲病知識,重點在牧場帳篷、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蟲草采集點等人員密集地開展集中宣講和“一對一”宣講活動,向群眾(zhong) 講清楚包蟲病的危害、傳(chuan) 播途徑、預防知識,增強群眾(zhong) 防病意識和能力。
為(wei) 了做好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昌都市衛計委、公安、住建、農(nong) 牧等多部門聯合行動,組織群眾(zhong) 參加篩查,摸清貧困群眾(zhong) 患病底數、醫療救治情況、跟蹤管理。同時還注重包蟲病綜合防治工作與(yu) 精準扶貧相結合,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包蟲病患者的救治力度和服務力度,定期隨訪督促患病群眾(zhong) 規範服藥、手術治療,幫助申請民政救助和報銷醫療費用,著力解決(jue)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同時,還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治理和犬隻管理,組織群眾(zhong) 對村內(nei) 衛生死角進行清理,保障飲用水安全,加強水源地防護設施建設,安排水管員、草原監督員開展巡查水源地、草場衛生,及時清理取水口雜物、草場犬類糞便,防止犬與(yu) 人畜共用水源,防止汙染草場,引起牲畜感染。並且,加強了從(cong) 源頭控製傳(chuan) 染源的工作,做好家犬登記建檔、流浪犬收容管理,實施月月給犬驅蟲。
圖為(wei) “同心•共鑄中國心”醫療專(zhuan) 家在西藏林芝市察隅縣嘎巴村開展肝包蟲病篩查工作 攝影:陳冰旭
包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於(yu) 我國西部農(nong) 牧區的350個(ge) 縣,受威脅人口約5000萬(wan) ,高原地區人群包蟲病平均患病率為(wei) 1.20%,局部高達12%以上。其中,泡型包蟲病如果未經治療,10年病死率達90%以上,被稱為(wei) “蟲癌”。黨(dang) 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包蟲病防治工作,據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共統籌調動3000餘(yu) 名區內(nei) 醫務人員、近500名援藏專(zhuan) 家,已完成西藏自治區全區300多萬(wan) 人口的全人群篩查,累計開展手術治療5000多例,並向符合藥物治療標準的患者統一免費發放藥物,實現應治盡治。(新利平台 實習(xi) 記者/澤仁措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