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邊緣,是一個(ge) 以藏族為(wei) 主體(ti) 的多民族聚居區。甘南藏族服飾曆史悠久、意蘊深邃、多元交融,單是牧區和農(nong) 區的服飾,材料、圖案、裝飾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地方僅(jin) 一山之隔,服飾卻完全迥異。正所謂“十裏不同俗”,在甘南則是“百裏不同裝”。
圖為(wei) 甘南藏族自治州農(nong) 區藏族服飾
圖為(wei) 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區藏族服飾
生活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nei) 的藏族人民,由於(yu) 曆史上的民族變遷和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周圍民族間長期的相互影響,從(cong) 而形成了藏族服飾千姿百態、各顯綺麗(li) 的多元景觀。大體(ti) 來說,可分為(wei) 牧區和農(nong) 區兩(liang) 大類。
圖為(wei) 碌曲縣藏族服飾
圖為(wei) 夏河縣藏族服飾
以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合作市為(wei) 主的牧區大部分是遼闊草原、天然牧場,平均海拔3000米。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選擇了便於(yu) 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皮袍作為(wei) 主要服飾,它結構寬鬆,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男式皮袍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以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鑲邊。
當地牧民的節日盛裝做工精致,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製,麵子用獐皮製作,袖口、襟領、下擺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曆史上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
圖為(wei) 迭部縣藏族服飾
圖為(wei) 卓尼縣“三格毛”服飾
圖為(wei) 舟曲縣藏族服飾
以迭部縣、卓尼縣、舟曲縣、臨(lin) 潭縣為(wei) 主的農(nong) 區氣候溫潤,平均海拔1600米。人們(men) 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主要以黑氆氌為(wei) 原料,款式仍屬大襟服裝,右腋下釘一個(ge) 鈕扣。
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liang) 條寬5厘米、長20厘米的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6厘米寬的“加洛”(帶有花紋的鑲邊)。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裝有袖子,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個(ge) 氆氌短褂。
圖為(wei) 甘南藏族自治州農(nong) 區服飾
氆氌的生產(chan) 幾乎遍及農(nong) 區、半牧半農(nong) 區,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所產(chan) 最為(wei) 著名。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產(chan) 工序分三道:一是羊毛洗淨晾幹後用鋼絲(si) 刷子刷鬆軟,並絮成條狀,然後再撚成細線;二是織氆氌,先把經線拉好,卷起架在織機上,然後再用緯線在經線上織,經緯線相交非常精密,織成26厘米寬的條狀;三是進行染色。
甘南州各縣市的中心城鎮,作為(wei) 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人們(men) 的服裝無論用料、款式、色調等都與(yu) 農(nong) 牧區有一定差別。城鎮居民一般喜歡以嗶嘰、毛呢或混紡為(wei) 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穿藏袍,裏麵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liang) 種,用白色綢布作麵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卷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若驚鴻。(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