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藏北植被,綠色生命

發布時間: 2019-07-30 20:15:00 來源: 新利平台

  藏北高原被人們(men) 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它被昆侖(lun) 山——可可西裏山脈、喀喇昆侖(lun) 山脈和岡(gang) 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所環繞,是青藏高原一個(ge) 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


圖為(wei) 在藏北草原放牧的羊群(2010年) 攝影:唐召明

  這裏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異常稀薄並常年伴有強風,是我國氣候條件最為(wei) 惡劣、生態環境極為(wei) 脆弱的典型區域。同時,這裏也是一塊充滿生機,分布著豐(feng) 富植物資源的土地。

  根據古生物化石與(yu) 孢粉分析證實,藏北高原在更新世中期尚是溫帶森林草原,隻是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急劇隆起過程中,原來的森林草原才退出該地。同時,蒙(古)新(疆)等地的草原成分逐漸進入,許多植物適應了高寒生態環境,也就成為(wei) 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

  藏北高原的植被類型較為(wei) 簡單,主要由紫花針茅、羽柱針茅、沙生針茅、苔草、固沙草、墊狀駝絨藜和蒿草等植物群落組成。

  目前,藏北高原記錄的種子植物有40科、147屬、470多種。其中菊科171種,禾木51種,藜科12種,豆科28種,莎草科21種,唇形科16種,毛茛科19種,薔薇科10種,玄參科13種,十字花科33種。藥用植物約有50種至60種,常見的有報春花、蔥、狼毒、火絨草、風毛菊、虎耳草、垂頭菊、青蘭(lan) 、紫苑、蒲公英、絹毛菊、大黃、錦雞兒(er) 、翠雀、龍膽、毛茛、紫堇等屬的一些種類。


圖為(wei) 藏北高原高山礫石間綻放的藏波羅花(2009年) 攝影:唐召明

 
圖為(wei) 藏北高原綻放的成片紫苑花(1998年) 攝影: 唐召明

  那麽(me) ,它們(men) 是如何適應極端環境的呢?許多科技工作者經過科學考察後給出了答案。

  任何植物生長都離不開溫度和水分這兩(liang) 個(ge) 最重要的環境因子。可是,藏北高原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即使在炎熱的夏季,這裏的月平均溫度也不會(hui) 超過15攝氏度;年均降水量小於(yu) 500毫米,但蒸發強度卻高於(yu) 1800毫米;年平均風速超過3米/秒,月平均最高風速可達6.4米/秒;多數地區年平均大風天數超過80天,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160天。因此,生長在這一地區的植物既要應對低溫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又要應對強烈大風及強烈蒸發所引發的幹旱影響。

  為(wei) 應對高原低溫、幹旱和強風等惡劣環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將自己變矮、甚至貼著地麵生長。這種矮化的植物,既能避免強風引起的強烈蒸騰導致植物水分喪(sang) 失,又能避免較低氣溫對植物的凍害及凍融過程所引起的細胞生理幹旱。 


圖為(wei) 藏北高原綻放的成片金露梅(2013年) 攝影: 唐召明

  受到嚴(yan) 酷環境的影響,這些植物絕大多數葉麵縮小成刺、被毛、植株低矮、莖短、花大、叢(cong) 生或近似蓮座狀或墊狀。

  由於(yu) 高寒的原因,植物生長期都很短。往往每年5月底6月初才發芽,到8月底霜臨(lin) 就變枯黃了。因此,苔草、蒿草和雪蓮等大多植物以無性繁殖為(wei) 主,用根莖繁衍;水柏枝、藏玄參等靠籽種繁殖的植物也自有一套適應的本領。它們(men) 往往是先開花結果,然後再長葉,葉子吸收光、熱,累積有機質又為(wei) 來年的生長準備營養(yang) ,這就是所謂的“營養(yang) 預支”,是這裏適應高寒植物的特殊之處。


圖為(wei) 藏北高原生長的墊狀植物(2001年) 攝影:唐召明

  墊狀植物在藏北高原十分集中、壯觀。所謂墊狀植物,指的是一株植物從(cong) 地麵即開始分枝,形成許多互相緊密交織的側(ce) 枝,組構成園墊狀。這樣既抗禦大風的襲擊吹蝕,保護土壤,又可以有效地吸取地表熱量,起到保溫作用。白色的點地梅、雪靈芝,紅色的黃芪、粉紅色的荊豆、黃色的虎耳草、藍色的多刺綠絨蒿及水柏枝、茅子草、紅景天等。它們(men) 五顏六色,一簇簇,一團團,像為(wei) 枯黃的大地鋪上了色彩斑斕的錦繡地毯。

  藏北高原嚴(yan) 酷的自然環境,使得當地的植被長不高, 草原缺乏豆科優(you) 良牧草,載畜量十分有限;但又因其麵積廣大、牧草適口性較好、營養(yang) 物質含量比較豐(feng) 富,使得這裏依然能為(wei) 食草動物生存提供必要的美食佳肴。

  正是這些特有植被的綠色生命,使得藏北高原成為(wei) 生命的源泉、牧人的家園和動物的天堂,也使得它更加雄渾和瑰麗(li) 。(新利平台 文/唐召明)

  

(責編: 龍真多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