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三江源生態管護員:保護好祖國的山山水水是我們牧民的責任

發布時間: 2019-08-07 19:33: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圖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黃河源園區“黃河源”標識牌 攝影:王茜

  瑪多,藏語意為(wei) “黃河源頭”,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三個(ge) 園區之一的黃河源園區範圍包括瑪多縣大部分地區。近日,新利平台記者一行探訪了黃河源園區並采訪了當地生態管護員。

  “這裏的動物越來越不怕人了”

  據悉,黃河源園區包括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紮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個(ge) 自然保護分區,麵積1.91萬(wan) 平方公裏。


圖為(wei) 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的生態管護員,左邊的是索索,右邊是更登尖措 圖片由瑪多縣宣傳(chuan) 部門提供

  31歲的索索,是當地建檔立卡戶,也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紮陵湖鄉(xiang) 的生態管護員。索索說,經過幾年的治理,“現在我們(men) 鄉(xiang) 管護範圍內(nei) 藏野驢到處能看見,棕熊也經常出沒。去年,我們(men) 村的拉衣在日常巡護中遭遇棕熊被抓傷(shang) ,還曾經有管護員的帳篷被尋找食物的棕熊弄壞。這裏的動物越來越不怕人了。”在日常巡護工作中,維護生態環境衛生,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行動,使用專(zhuan) 用的手機APP每日報送巡察情況,記錄保護區內(nei) 的動植物的現狀……日複一日的巡視,單調枯燥,“巡視範圍很大,有時候一周才能完成任務。但是必須按照標準去執行,該巡視到的地方必須走到。越來越發現家鄉(xiang) 的草地更綠了,動物更多了,就說明家鄉(xiang) 環境更好了,我心裏非常高興(xing) 。”


圖為(wei) 黃河源園區今昔對比(上圖為(wei) 種植牧草,下圖為(wei) 如今綠草如茵)圖片由瑪多縣宣傳(chuan) 部門提供

  據瑪多縣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省、州、縣累計投入資金1.11億(yi) 元,對縣城至牛頭碑公路沿線曆史遺留砂石料場治理“一個(ge) 沙坑一個(ge) 沙坑地填埋修複”,並將“縣城至牛頭碑公路沿線1公裏範圍內(nei) 種植牧草”。經過集中連片式恢複治理,共治理砂石料場棄坑450處3206.3畝(mu) ,回填土方153.22萬(wan) 立方米,種植牧草20萬(wan) 畝(mu) ,治理河道5處,設立警示牌2處。曆時三年,經過整治後的草場牧草長勢良好,曾經的“傷(shang) 疤”被徹底抹平,重現了海子如星、綠草如茵的河源美景。


圖為(wei) 鄂陵湖畔 攝影:王茜

  “每家每戶都有一名生態管護員”

  據悉,瑪多縣創新建立並實施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全縣3個(ge) 鄉(xiang) 鎮管護站、19個(ge) 村級管護隊和123個(ge) 管護分隊,全麵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六位一體(ti) ”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hui) 治理模式,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讓牧民群眾(zhong) 由傳(chuan) 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草原保護者,積極參與(yu) 到國家公園建設之中。

  據索索介紹,“現在我們(men) 鄉(xiang) 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一名生態管護員。管護員每天的工作除了日常巡護外,還要協助村‘兩(liang) 委’宣傳(chuan) 一些黨(dang) 的方針政策。”


圖為(wei) 生態管護員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行動 圖片由瑪多縣宣傳(chuan) 部門提供

  據悉,瑪多縣整合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設立資源環境執法局統一執法,結合“綠盾”“春雷”等專(zhuan) 項行動,組織開展集中巡護81次,範圍達6.7萬(wan) 餘(yu) 公裏,勸返遊客2800人次,車輛1020餘(yu) 輛,確保了園區內(nei) 外草原、濕地、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安全。

  索索說:“成為(wei) 一名管護員,我很光榮也很自豪,現在家裏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以前除了放牧,平時無所事事,成為(wei) 管護員後,經過培訓學習(xi) ,深感自己的責任和重擔,明白了保護好祖國的山山水水是我們(men) 這代牧民的責任,要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確保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責編: 孔夏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