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8月的西藏,正值旅遊旺季,位於(yu) 拉薩市八廓街的大昭寺迎接著每一位前來的遊人和信眾(zhong) 。千百年來,人們(men) 駐足的腳步轉瞬即逝,唯有門前的唐蕃會(hui) 盟碑堅如磐石、屹立不倒。
圖為(wei) 唐蕃會(hui) 盟碑 攝影:陳小容
這塊立於(yu) 公元823年的石碑,是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碑陽及兩(liang) 側(ce) 以漢藏兩(liang) 種文字刻載著盟誓全文,碑陰以藏文刻載著唐蕃友好關(guan) 係史及長慶元年在長安、二年在邏些(拉薩)兩(liang) 地盟誓的意義(yi) 。曆史記載,此碑立後,唐蕃之間的紛爭(zheng) 從(cong) 此宣告結束。此碑也成為(wei) 了民族團結、友好的曆史見證。
如今,圍繞著大昭寺、唐蕃會(hui) 盟碑的八廓街,民族團結的故事依舊還在每天發生著,發生在人們(men) 生活著的每一個(ge) 大院中。
圖為(wei) 話劇《八廓北院》劇照 攝影:趙耀
2018年熱映的話劇《八廓北院》向人們(men) 展示了這些民族大院裏普通老百姓的點滴生活,表現了拉薩八廓古院裏最真實、最溫暖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這部表現民族團結題材的話劇,獲得了一致好評。
北院如此,八廓街南麵的河壩林社區亦如此。作為(wei) 一個(ge) 典型的民族社區,轄區共有藏族、回族、漢族、白族、維吾爾族等10個(ge) 民族的居民,更有許許多多如《八廓北院》一樣的大院坐落在轄區內(nei) 。
距離八廓街直線距離隻有500餘(yu) 米的甲巴康桑大院就是其中之一。院子裏居住著藏族、漢族、回族、東(dong) 鄉(xiang) 族等居民,他們(men) 在這裏出生、成長,在這裏生活,從(cong) 這裏離開,又回到這裏。和一個(ge) 個(ge) 大家庭一樣,這裏每天都上演著生活的悲歡離合。
圖為(wei) 河壩林社區 攝影:趙耀
和門外熙熙攘攘的八廓街不同,大院裏的生活卻是如此的靜謐、安寧。臨(lin) 近中午,院子中央一名藏族婦女正在洗菜;見到生人的小男孩歡快地跑開;漢族老板的臨(lin) 街理發店生意興(xing) 隆。這座四層小樓翻修於(yu) 2016年,常住人口也由之前的44戶129人增加到了68戶214人,人口增加了,大院的民族情誼也更加濃厚了。
46歲的次德吉已經在這個(ge) 大院裏生活了30多年,她聽父母講起現在的甲巴康桑大院在1959年之前是一所專(zhuan) 供貴族上學的學校,普通人是禁止入內(nei) 的,誰也不知道緊閉的大門裏究竟是什麽(me) 樣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後,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了解放,分到了牲畜、分到了地、也分到了房,甲巴康桑大院緊閉的大門從(cong) 那時開始敞開了,次德吉的父母就是那時候入住了大院。
次德吉告訴記者,她十幾歲搬進來的時候,大院裏就已經有了藏、漢、回各個(ge) 民族的鄰居了。這麽(me) 多年,從(cong) 煤油到天然氣、從(cong) 手動黑白電視到全液晶電視、從(cong) 自行車到小汽車,從(cong) 二層小樓到四層小樓,大家的生活都在一天天變好,大家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加深。當記者問到這麽(me) 多年有什麽(me) 大家一起做的印象比較深的大事時,次德吉微笑著說,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家庭有了矛盾大家去勸解、家裏出了麻煩大家去幫忙、下水道堵了大家去疏通……誰家有人生病、有人婚嫁、有人子女高考,大家心裏都一清二楚,及時慰問、及時祝福是必不可少的。次德吉清楚地記得,兩(liang) 年前女兒(er) 考上武漢大學的時候,鄰居們(men) 紛紛前來祝賀,祝福的哈達掛滿了女兒(er) 的脖子。當談到女兒(er) 畢業(ye) 留在哪裏的問題時,次德吉還是希望女兒(er) 能再回到這裏,回到這個(ge) 情深意厚的民族大院中來。
圖為(wei) 甲巴康桑大院 攝影:趙耀
大院很大,大到容得下各個(ge) 民族;大院又很小,小到每一件事大家都認為(wei) 微不足道。但正是這樣的“大院小事”才累積起民族團結的磐石。於(yu) 細微之處見真章,今天隻是甲巴康桑一個(ge) 大院的“小事”,但這樣的“小事”卻每時每刻在西藏無數個(ge) “甲巴康桑”中上演著。(新利平台 記者/趙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