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峰雲(yun) 社人文科考隊於(yu) 8月9日—14日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且康村進行了為(wei) 期6天的夏令營支教活動。
支教期間,科考隊員與(yu) 當地學生亦師亦友,課上課下發生的許多有趣、感人的故事讓他們(men) 銘記心間。
圖為(wei) 人文大學科考隊萱萱與(yu) 且康村小學生合影留念
“老師不累”“累”
在且康村的籃球場上,科考隊支教隊員萱萱和一二年級的學生玩鬧著。小朋友們(men) 特別喜歡萱萱,吵吵嚷嚷著讓萱萱抱抱舉(ju) 高高。
當時萱萱初入高原,並沒有完全適應,三五輪玩鬧後,她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這裏的孩子真可愛,看到那些期待的眼神和展開的小手,我還是咬牙堅持輪番地背這些‘小可愛’。”萱萱說:“我想帶給他們(men) 歡樂(le) ,讓他們(men) 回憶童年時能記得我們(men) 這些大哥哥、大姐姐。”
上課前,一名學生小跑過來,萱萱以為(wei) 他意猶未盡還想玩一遍,“我已經擺好動作,馬步紮下去,雙手也準備托舉(ju) 了”。等了好久,萱萱並沒有等到那份重量,而是一雙柔弱的小手輕輕搭在她的肩頭小心翼翼地捏了起來。“雖然孩子的小手並沒有力氣,但是心裏暖暖的。”萱萱頓時覺得疲勞一掃而空,甜蜜的滋味湧上心頭。
“你真乖!老師不累,快回去上課吧。”萱萱親(qin) 切地告訴學生。小學生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回應:“老師,累。”雖然隻有簡單的三個(ge) 字,但足以溫暖人文科考隊員們(men) 的心。
圖為(wei) 長大想要當畫家的學生畫畫給科考隊員看
“帶媽媽去旅遊”
三四年級的課堂上,進行著“我的生命線”的課程。人文科考隊支教隊員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幾個(ge) 階段,分別寫(xie) 出每一個(ge) 階段要做什麽(me) ,每個(ge) 時間點要達成什麽(me) 樣的目標。
一名學生在18歲、30歲和50歲寫(xie) 的分別是“努力畫”“還要努力畫”“畫一百幅畫”,在65歲寫(xie) 的是“把畫賣掉賺錢”。畫畫的夢想隻是為(wei) 了賺錢嗎?不是的,支教隊員在“賺錢”後麵看到的是“帶媽媽去旅遊”。
據科考隊員介紹,這位學生的父親(qin) 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一直是媽媽陪伴他成長。所以,這名小男子漢希望用自己的夢想來讓媽媽幸福。
圖為(wei) 定向跑比賽過程中學生在做標記
“老師,你們(men) 從(cong) 近路走”
在人文科考隊員為(wei) 五、六年級舉(ju) 辦的定向跑比賽上,為(wei) 防止孩子受傷(shang) ,每個(ge) 比賽小組配備2名隊員跟隨。但在高原上,這幫來自內(nei) 地的大學生體(ti) 能遠不如這些十幾歲常年生活在高原上的孩子。
一名學生看到隨行的科考隊員跑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便跑過來說:“老師,您從(cong) 近路走,不用擔心,我們(men) 在這個(ge) 點做完標記就去找您。”每每談到這些學生,支教隊員都會(hui) 感慨地說:“本應是我們(men) 照顧他們(men) ,但身體(ti) 素質跟不上反而需要他們(men) 照顧我們(men) 。”
人文科考隊員與(yu) 這些學生的年齡相差並不大,“他們(men) 叫我一聲老師,但更多時候我把他們(men) 看作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去愛護、去引導。”“我希望他們(men) 有一個(ge) 自己想要的未來。”“他們(men) 的眼睛裏有光,我希望這光能一直亮下去。”幾位隊員在支教結束時說:“時光總是匆匆流走,支教結束了,但我們(men) 牽掛孩子的心不會(hui) 停止。”(新利平台 記者/周晶 圖片、口述材料均由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科考隊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