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中秋節,是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飽含情感訴求的節日,將具有共同文化根脈的人們(men) 凝聚在一起,氤氳出濃鬱的家國情懷。
多種文化內(nei) 涵 建構起中秋文化意蘊
中秋節始於(yu) 唐朝初年,盛行於(yu) 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wei) 與(yu) 春節齊名的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之一。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神話傳(chuan) 說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形成了內(nei) 涵豐(feng) 富的中秋節慶:玉兔銀蟾、圓潤柔和,中秋之月、團圓和諧,中秋節,代表中華民族對團圓、和諧、統一、和平等理想的生活訴求,厚重悠遠的文化內(nei) 涵,成為(wei) 構建和諧世界的文化預設;共賞圓月、喜迎良宵,孝悌為(wei) 本、家和業(ye) 興(xing) ,中秋節體(ti) 現了儒家重孝道、重人倫(lun) 、重血緣的傳(chuan) 統文化思想,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對家庭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月華普照、清輝萬(wan) 裏,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崇尚統一的觀念早已滲入中華民族文化深層結構中並成為(wei) 普遍的社會(hui) 心理,中國人民以家國情懷,詮釋生生不息家國夢。
賡續傳(chuan) 統文化 體(ti) 現時代之發展
吟詩作賦,樽前月下,千裏嬋娟,花好月圓。千百年來,一代代中華兒(er) 女,為(wei) 中秋創造了豐(feng) 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 為(wei) 保護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wei) 國家法定節假日。時至今日,中秋佳節也已具有新時代的元素:3D打印月餅、3D打印花燈、遠程視頻連線慶中秋、利用現代化便利交通走親(qin) 訪友實現“團圓”……國家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也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豐(feng) 富中秋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提供了便利,使其更有心意、更具新意。
凝聚合力信念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秋節,對個(ge) 人來說是家人團聚,對國家來說則是民族團結、國家安定。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團結興(xing) 盛,才有家庭和美,才能凝聚合力與(yu) 信念,實現中國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從(cong) “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從(cong) “廣寒宮”到“天宮二號”,我們(men) 對月宮的遐想如今也已成為(wei) 現實,這離不開祖國的日益強大,離不開中國人民的辛苦付出。“胸中有丘壑,心中有家國”,無數肩負使命的中國人,秉持初心與(yu) 使命,激蕩愛國情懷,在70載風雨征程中,艱苦奮鬥、頑強拚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銳意進取、上下求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與(yu) 時俱進、開拓進取,充分彰顯了中國力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
盛世愈覺月色美。承載中華民族文化記憶和情感認同的中秋佳節,飽含家國情懷之意蘊。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便能匯聚起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新利平台 文/孔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