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拉薩市“陡峭難行”之地的華麗變身

發布時間: 2019-09-21 13:09: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當車輛駛出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沿著國道318線向西行駛近140公裏,便可達到一處“陡峭難行”之地——拉薩市尼木縣卡如鄉(xiang) 卡如村。

  昔日窮山溝,今日旅遊地。如今的卡如村早已實現華麗(li) 變身。

  石板鋪就的村道,幹淨整潔;老阿媽青稞酒坊,酒香濃濃;千年核桃樹,鬱鬱蔥蔥;山澗溪流,清澈見底……在卡如村沿著村道漫步,頗有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

  靠著當地人的辛勤耕耘、借助援贈力量,卡如村迎來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春天。以萬(wan) 株瑞蟠桃、千年核桃樹、老阿媽青稞酒坊等為(wei) 內(nei) 容的卡如溝域休閑區正在打造,村裏66戶380名常住居民也能依托當地的旅遊業(ye) 、林果業(ye) 等產(chan) 業(ye) 實現就近上班、致富增收。


圖為(wei) 鮮花掩映、樹木葳蕤掩映中的卡如村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卡如村打造的“核鄉(xiang) 尋憶”民俗風情體(ti) 驗區示意圖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千年核桃樹 攝影:王媛媛

  “變”在產(chan) 業(ye) :單一產(chan) 業(ye) 到多麵開花

  南側(ce) 是蜿蜒緩流的雅魯藏布江和國道318線,西側(ce) 、北側(ce) 是“加納日”山,十餘(yu) 間藏式房屋掩映分布在一片林木葳蕤的坡地上,與(yu) 北側(ce) 裸露的山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正如“卡如”的藏語寓意地形陡峭難行,是典型的山溝溝。

  長期以來,受人均可耕地麵積不足0.6畝(mu) 的客觀因素限製,卡如村的發展一直走的是以種植青稞為(wei) 主的精細農(nong) 耕路。卡如村第一書(shu) 記紮西說,村裏明顯的變化始於(yu) 2004年左右。緊鄰國道318線的區位優(you) 勢,讓當地人看到了工程建設方麵的商機。趁著國道318線的整治改建、拉日鐵路的修建,村裏人跑起了運輸、幹起了零活。

  近年來,在援藏力量的幫助下,卡如村依托村裏20餘(yu) 株核桃樹和錯落分布的地形發展起了“溝域經濟”。山、水、林、田、路、村都是發展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資源,科學規劃集成生態治理、養(yang) 殖業(ye) 、林果業(ye) 、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等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經濟帶。

  如今,除了運輸業(ye) 和農(nong) 業(ye) ,卡如村還發展起了核桃、蟠桃種植等林果產(chan)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業(ye) 。卡如村村集體(ti) 經濟惠民公示欄上的一組數字便可佐證近些年村裏的變化:2014年,村集體(ti) 經濟總分紅10萬(wan) 元;2017年,村集體(ti) 經濟總分紅19.45萬(wan) 元;2018年,村集體(ti) 經濟總分紅35.43萬(wan) 。

  紮西說,2018年收入比2017年收入增加82%的原因主要是旅遊業(ye) 發展起來了。“遊客接待中心建好了、溫泉驛站也打造了,南來北往的遊客多了起來,村裏的收益自然增加了。”

  “變”在生活:無家概念到藏式小院

  石板鋪就的小路、樹木形成的綠色隧道,複行數十步,開朗處便是老阿媽青稞酒坊。75歲的男主人次仁桑珠和82歲的女主人德慶白珍正在二樓的客廳裏招呼來客。身後,繁密茂盛高大的樹木襯著露台上嬌豔的花朵。


圖為(wei) 卡如村內(nei) 幹淨整潔的石板村道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次仁桑珠(左)和德慶白珍在二樓的客廳裏接受采訪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老阿媽青稞酒坊 攝影:王媛媛

  “小時候,我們(men) 一家是‘差巴’家庭,為(wei) 莊園主放牛、趕羊、種青稞。”那時候的次仁桑珠沒有家的概念,因為(wei) 居住的地方是牛圈、羊舍。“日子苦得不得了,吃不飽隻能出去乞討。”次仁桑珠說,西藏民主改革後,他們(men) 一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尤其是近年來的精準脫貧工作,讓他們(men) 一家也和全村人一起走向幸福路。

  “以前,我們(men) 家隻有50多平米,在臨(lin) 山的一處緩坡地上。”次仁桑珠說,現在的261平方米的兩(liang) 層藏式小院是2016年實施安居工程後搬來的。那時候,因為(wei) 家裏經濟困難,連藏式家具、電器都是村裏幫著給購買(mai) 添置的。

  2014年,卡如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次仁桑珠一家因無勞動力,家庭主要經濟來源靠農(nong) 作物和女兒(er) 次仁卓嘎打臨(lin) 時工維持,被識別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村裏發展旅遊業(ye) ,村裏多次對次仁桑珠一家進行思想教育工作,說服他們(men) 把家裏一層原有牛圈改造成青稞酒坊。

  如今,德慶白珍每4天釀一次的青稞酒不僅(jin) 成了次仁桑珠的美酒,也成了遊客們(men) 品嚐佳釀、了解藏地文化的一扇窗口。靠著遊客品嚐、購買(mai) 青稞酒,次仁桑珠一家每月的收益也超過了2000元。

  老人吃上“旅遊飯”,女兒(er) 次仁卓嘎也實現了就近就業(ye) 。憑借著保潔員的職務,次仁卓嘎每月可以拿到2800元的工資。加上護林員補貼、草場補貼等政策性收入,次仁桑珠一家現在的年收入達到6萬(wan) 元。

  變化的不僅(jin) 僅(jin) 是次仁桑珠一家,2018年底卡如村11戶51人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曆任卡如鄉(xiang) 鄉(xiang) 長、卡如村村主任、卡如村村小組組長的嘎瑪次仁說,黨(dang) 和國家的政策真是“呀咕嘟!”

  “我曾走村入戶,調查了村裏全村人的居住、生活、經濟條件,大家都說現在的生活跟過去真是沒法比,家家戶戶的變化都是實實在在、非常明顯的,這是黨(dang) 和國家的恩惠。我相信,未來,我們(men) 卡如村的生活會(hui) 更加美好。”

  裸露的山石、錯落的屋舍、葳蕤的核桃樹、飄香的青稞酒……村道鋪上了石板、專(zhuan) 人打造確保幹淨整潔;房屋翻修明亮一新、建起藏家樂(le) ;田地統一規劃,種起了蟠桃、核桃;看似寥寥幾筆,卻讓卡如這個(ge) 臨(lin) 山傍河的小山村成了美麗(li) 鄉(xiang) 村。八方遊客紛至遝來的同時,也讓卡如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