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讀譚冠三、譚戎生家書集《將門家風》

發布時間: 2019-10-15 22:05:00 來源: 新利平台

    這是一部記錄成長的圖書(shu) ,是紅色家風傳(chuan) 承的故事。父親(qin) 和兒(er) 子是共同的作者。

  由於(yu) 受“養(yang) 不教父之過”影響較深,中國式的父子關(guan) 係中承載了太多教化的要求和內(nei) 容。但是有教化能力的父親(qin) 又太少,“父之教”很容易變成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聽話、順從(cong) ,容不得孩子有違逆。對正處於(yu) 叛逆期的年輕人而言,多少會(hui) 激起些抵觸情緒,接受起來較為(wei) 困難。因此,對大多數父子而言,能夠在特定的時域,用書(shu) 信溝通和交流,就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情了。然而譚冠三將軍(jun) 與(yu) 兒(er) 子譚戎生卻從(cong) 1952年至1965年,鴻雁傳(chuan) 書(shu) 十三載。等待父親(qin) 的來信,不僅(jin) 成為(wei) 譚戎生從(cong) 少年到青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父愛永恒的期待中,兒(er) 子的成長留下了生動、豐(feng) 富而深刻的啟迪。老將軍(jun) 益父、益師、益友的形象更是深深打動了千千萬(wan) 萬(wan) 讀者的心扉,不僅(jin) 能帶給天下父母強烈的感悟和思索,而且能使正在長大的兒(er) 女們(men) 從(cong) 中品味出成長的快樂(le) 與(yu) 煩惱。


圖為(wei) 1954年,譚戎生、譚延豐(feng) 與(yu) 妹妹譚齊峪在北京第一次見麵時的合影

  本書(shu) 中的父親(qin) 譚冠三老將軍(jun) ,戎馬生涯幾十年,為(wei) 中華民族的解放喋雪征戰,為(wei) 建設西藏、穩定西藏、保衛邊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臨(lin) 終前,他向黨(dang) 提出了“我死之後,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的請求,他的高尚風範和光輝業(ye) 績以及他和“老西藏”們(men) 共同鑄就的“老西藏精神”,已成為(wei) 不朽的豐(feng) 碑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令世人景仰。老將軍(jun) 肩負大任,工作繁忙,為(wei) 了國家顧不上小家,幾個(ge) 孩子都出生在烽火連天的戰爭(zheng) 年代,一生下來就寄養(yang) 在老百姓家裏,有的互相都沒見過麵,但這沒有妨礙他對兒(er) 女們(men) 的關(guan) 顧眷愛。他通過寫(xie) 信的方式,就無數家庭共同關(guan) 注的話題,與(yu) 兒(er) 子展開了一場長達13年的父子對話。這些平和無間的對話,雖然是父母與(yu) 子女的個(ge) 人話語,但細細品來,卻不難發現,這些對話是父子間自然、自由、自主傾(qing) 述而形成的真正的互動和交流,它彌合了父子之間地域的隔閡,潤物細無聲中傳(chuan) 承了家風的價(jia) 值內(nei) 核,以至於(yu) 五十多年後,譚戎生先生在讀到父親(qin) 寫(xie) 給自己的信時,仍數度落淚,聽眾(zhong) 們(men) 也濕了眼眶。


圖為(wei) 1959年,譚冠三一家

  在孩子人生之路上,父母第一層麵是他們(men) 生活上的守護者,第二層麵是人格上的引路人,第三層麵是精神上的導師。大多數的父母僅(jin) 僅(jin) 停留在第一層麵,真正做到第二層的也不多,而第三層麵則更為(wei) 寥寥。老將軍(jun) 是令人欽佩的,他對兒(er) 子的愛從(cong) 山腳到山頂步步登高且臻極致。作為(wei) 父親(qin) ,老將軍(jun) 同樣卓越超群。

  ——生活上的守護者

  人常說父慈子孝,老將軍(jun) 作為(wei) 父親(qin) 對兒(er) 子是溫和慈祥的。在家書(shu) 中,我們(men) 處處能感受到他對兒(er) 子的愛,兒(er) 子少年時,老將軍(jun) 的來信都是一筆一劃,工工整整,那是怕兒(er) 子認不出字,影響理解。信的開頭,往往是“戎生,親(qin) 愛的孩子”“戎生,好孩子,真是聽話的好孩子” 或“親(qin) 愛的戎生”。雖然遠隔千山萬(wan) 水,但他對兒(er) 子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如同孩子就在身邊一樣。得知兒(er) 子入伍進行野營軍(jun) 事訓練出汗多,衣服髒得快,軍(jun) 人又要保持整潔,而肥皂又是定量供應後,就托同事帶給兒(er) 子幾塊肥皂,提醒他“收到節約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yu) 還不忘告訴兒(er) 子“你的舊運動衣褲、遊泳褲現寄來。新的待你媽媽好了以後再替你買(mai) 。”對兒(er) 子信中提到的同學潘隆餘(yu) 身體(ti) 不好,將軍(jun) 便給潘隆餘(yu) 帶去兩(liang) 瓶鼻淵膏,囑咐“要按說明書(shu) 服,要堅持服,服了一瓶以後,將效果告訴我們(men) ,以便再買(mai) 。”信中時常提醒兒(er) 子“你的病要注意抓緊治療,吃中藥為(wei) 宜,身體(ti) 好學習(xi) 就不吃力。”“你的鼻子要注意,冬季可弄一點硼酸膏擦擦,使之不要幹燥”“藥不可亂(luan) 服,無關(guan) 緊要的一點小毛病要注意鍛煉身體(ti) ,善於(yu) 工作、學習(xi) 。”無微不至地、耐心地告訴他至愛的兒(er) 子,健康的身體(ti) 、安定的心靈、理性的生活方式是降低精力內(nei) 耗、全身心投入工作學習(xi) 的重要保障。“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老將軍(jun) 的鐵骨柔情,舐犢情深,令人動容。

  ——人格上的引路人

  告誡兒(er) 子做好一個(ge) “謙虛、謹慎、踏實的人”,是老將軍(jun) 家書(shu) 的一大主題。“認真學習(xi) 毛主席思想,虛心向領導向群眾(zhong) 學習(xi) ,善於(yu) 吸取經驗教訓,很好地團結全體(ti) 同誌,成為(wei) 成熟的馬列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做真正的革命事業(ye) 接班人。”這個(ge) 循序漸進的發展培養(yang) 層次意味深長。

  在兒(er) 子上高中時,老將軍(jun) 多次提醒兒(er) 子“你無論在工作在學習(xi) 中都要聽黨(dang) 、團組織的話,接受組織的領導與(yu) 指示,經常與(yu) 群眾(zhong) 在一塊接受他們(men) 的指教和批評,絕不要因為(wei) 有一點成績就驕傲自負,那樣就會(hui) 落後。你在工作中絕不要急躁,遇事要冷靜,但又要勇敢果斷,這一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望你在工作中注意。”

  在兒(er) 子上大學後,將軍(jun) 提醒兒(er) 子“你在學習(xi) 中不要著急,不知道的多請教老師和同學。”“望你努力學習(xi) ,更要進一步發揚你品學兼優(you) 的精神,更要虛心,不要把品學兼優(you) 當成包袱。”“多向老師、同學請教,千萬(wan) 不要不懂裝懂,老老實實的態度一定學得好。”

  在兒(er) 子參加工作後,將軍(jun) 提醒兒(er) 子:“這僅(jin) 僅(jin) 是開始,還需繼續努力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很好的學習(xi) 毛主席的思想,在實際鍛煉中去體(ti) 會(hui) ,去靈活地運用,特別在取得的初步鍛煉的成績基礎上,切戒驕傲自滿情緒,更要虛心。向領導向群眾(zhong) 學習(xi) ,探討自己在取得成績中所產(chan) 生的缺點,也就要善於(yu) 吸取經驗教訓,這是非常重要的,希切記住。”

  在兒(er) 子因表現優(you) 秀當班長後,將軍(jun) 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兒(er) 子“當班長要很好地團結班裏全體(ti) 同誌,以遇事商量、互相學習(xi) 和互相幫助的精神來進行工作,對每個(ge) 同誌的思想情形,每天都要了解,耐心幫助同誌解決(jue) 思想上的問題,多采取個(ge) 別交談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易於(yu) 接受,不要輕易采取指責批評,更不要輕易采取班務會(hui) 議的批評鬥爭(zheng) 的方式,如個(ge) 別同誌需要開班務會(hui) 解決(jue) 時應請示支部連隊首長取得指示後進行,亦應是和風細雨的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其解決(jue) 問題。”

  當知悉兒(er) 子入黨(dang) 後,老將軍(jun) 難掩心中喜悅,專(zhuan) 門致信勉勵:“向你表示同誌的祝賀!祝賀你光榮地成為(wei) 中共預備黨(dang) 員,對做父母的來說是一個(ge) 很大的安慰,望你戒驕戒躁,繼續努力,早日成為(wei) 中共正式黨(dang) 員”。

  當組織批準兒(er) 子為(wei) 正式黨(dang) 員時,老將軍(jun) 又及時去信祝賀:“望你成為(wei) 成熟的馬列主義(yi) 毛澤東(dong) 思想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忠心服從(cong) 黨(dang) 的領導,堅決(jue) 執行黨(dang) 的方針政策”。

  老將軍(jun) 的信中有提醒、有溫暖,更多的是期盼。父子倆(lia) 這種朋友式的關(guan) 懷、尊重、理解和平等探討、提醒,是許多人的夢想。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就不惜重墨書(shu) 寫(xie) 了父親(qin) 與(yu) 兒(er) 子處成兄弟、朋友一般的關(guan) 係是人生的較高境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這給那些已經或者正在因親(qin) 子關(guan) 係而困惑的父母一個(ge) 很好的啟發:父母的責任在於(yu) 引導。老將軍(jun) 給兒(er) 子的那些建議和勸導,成功地切入到了兒(er) 子的選擇和判斷思維過程中。譚戎生之所以少了同齡人的那種茫然和躁動、越發成熟和從(cong) 容,與(yu) 老將軍(jun) 尊重、理解和用心引導是分不開的。

  ——精神上的導師

  家書(shu) 中,老將軍(jun) 時常與(yu) 兒(er) 子探討“接班的人是你們(men) 這一代,如何做真正的接班人?!”彼時彼刻,老將軍(jun) 沒有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an) ,而是把他們(men) 放在革命事業(ye) 接班人的高度在考量。老將軍(jun) 說:“這個(ge) 革命事業(ye) 接班人絕不是當多大的官,而是教育培養(yang) 他們(men) 不能脫離人民群眾(zhong) ,不能丟(diu) 了革命戰士的本色,不能忘記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使命。”這些諄諄教誨,是將軍(jun) 作為(wei) 一個(ge) 老共產(chan) 黨(dang) 員一心為(wei) 黨(dang) 、終身護黨(dang) 的真實寫(xie) 照。他留給後人的是一名“足秤”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至真至誠的信念、家國天下的情懷和大公無私的精神。

  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深沉博大,但不少父母愛孩子,多是從(cong) 兒(er) 女安身立命的功利出發,卻忽略了“要把個(ge) 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ye) 中”這個(ge) 前提。老將軍(jun) 的父愛,不僅(jin) 是一位父親(qin) 對兒(er) 子天然親(qin) 情的愛,還是一位老革命家對年青人的關(guan) 心、鼓勵和喜愛。他支持兒(er) 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囑咐兒(er) 子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學習(xi) 方法、工作藝術,不是因為(wei) 兒(er) 子了不起,而是因為(wei) 他是祖國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這種父愛,已經將對兒(er) 子的血肉親(qin) 情升華為(wei) 對國家的摯愛。

  不僅(jin) 如此,老將軍(jun) 還把兒(er) 子當成一麵鏡子,從(cong) 中對照出自身還存在的一些不足,毫不掩飾地說:“思想上總趕不上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遠大戰略和策略思想,還要在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不斷學習(xi) 成長。”這是一種怎樣的胸襟與(yu) 氣度!

  天下做父親(qin) 的,如果能學學老將軍(jun) ,那麽(me) 世界上就會(hui) 多一些大寫(xie) 的“人”。


  圖為(wei) 1963年,譚冠三一家

  現在該說說本書(shu) 中的兒(er) 子譚戎生了。

  初觀本書(shu) 的讀者,關(guan) 注點可能集中在父親(qin) 身上,急於(yu) 想從(cong) 父親(qin) 那裏學到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以及他立下的崇德修為(wei) 、行穩致遠的家教家規,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

  但我要說的是,真正讀懂將軍(jun) 的來信、接受信中信息和信外意涵的是兒(er) 子。《將門家風》中,老將軍(jun) 的每封信後都有譚戎生的追憶,介紹了老將軍(jun) 寫(xie) 信的背景,以及自己的理想、奮鬥和成長曆程。在父親(qin) 的引導下,年輕的譚戎生不僅(jin) 學會(hui) 了如何學習(xi) ,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本領,而且還學會(hui) 了處事和為(wei) 人。更重要的是,老將軍(jun) 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jia) 值觀,影響了譚戎生和弟弟妹妹們(men) 的一生。他們(men) 雖然是將軍(jun) 之後,但都甘於(yu) 平凡和平淡,甘心做一個(ge) 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長子譚戎生繼承父親(qin) 遺誌,主動進藏、戍邊衛國;次子譚延豐(feng) 是一名普通工人;女兒(er) 譚齊峪為(wei) 空軍(jun) 醫院護士;幼子譚戎豐(feng) 在農(nong) 村當了一輩子農(nong) 民。他們(men) 在平凡的崗位上,聽從(cong) 組織安排,叫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而且要幹好、幹出成績。

  父親(qin) 傾(qing) 注所有的期盼,兒(er) 子融入所有的感恩,心手相牽,情感相依。這也許是老將軍(jun) 和兒(er) 子心路相通的奧妙吧。(新利平台 文/南加才讓)


圖為(wei) 著作《將門家風》

 

(責編: 郝江震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