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的高考和我所經曆的激蕩40年

發布時間: 2019-10-25 21:34: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978年到2018年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四十年,這四十年,可能對於(yu) 每代人都有著不同的記憶。

  土呷,1953年11月生於(yu) 西藏昌都,是全國恢複高考後,首批考入大學的藏族學生,1981年畢業(ye) 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現任昌都市政協副主席,也是研究昌都文化的著名學者。

  我的高考

  1977年,塵封11年的高考大門徐徐打開,振興(xing) 民族的希望冉冉升起,那一段改變人生軌跡的往事土呷至今仍曆曆在目。

  “恢複高考的喜訊從(cong) 廣播裏傳(chuan) 向四麵八方,這對我們(men) 求知欲強的人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當時,土呷在昌都地區波密縣工作,在三番五次的請求和據理力爭(zheng) 後,縣領導終於(yu) 同意讓土呷參加高考。

  此時,離高考的時間不到三十天,由於(yu) 時間倉(cang) 促土呷夜以繼日地投入到了緊張的自學複習(xi) 中,每天的複習(xi) 時間超過十八九個(ge) 小時。即便是這樣爭(zheng) 分奪秒、超負荷地補習(xi) 自學,土呷擔心的數學還是隻複習(xi) 到初中階段,而全國統一的高考時間——1977年12月10日如期而至。土呷隻有狠下決(jue) 心,勇敢地走向考場,去“嚐試”一番。

  在一個(ge) 寒冷的早晨,土呷和全國570多萬(wan) 工人農(nong) 民、上山下鄉(xiang) 和回鄉(xiang) 知識青年一起走進了曾被關(guan) 閉了十餘(yu) 年的高考考場。

  度過了兩(liang) 天緊張、嚴(yan) 肅的考試時間,土呷便開始了焦急的等待,急切地盼望著那也許是激動人心的一刻,也許是灰心喪(sang) 氣的一瞬。人到了無奈的時候,似乎把一切寄托在了命運的擺布,一切聽從(cong) 命運的安排。

  結束了緊張、短暫的高考,土呷響應“農(nong) 業(ye) 學大寨”的號召,來到波密縣古鄉(xiang) 卡達村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農(nong) 民在河灘修壩築田。

  那天,天高雲(yun) 淡,空氣清爽,是難得的好天氣,大家與(yu) 往常一樣,在田間幹得十分起勁,卻聽到遠處傳(chuan) 來一陣叫喊聲。

  “好消息!土呷考上大學了!土呷考上上海師範大學中文係啦!”一位幹部手裏拿著一張紙,興(xing) 高采烈地朝工地跑來,聲音越來越清晰。

  一切來得太突然,似乎來不及準備,來不及思考,喜訊就這樣來臨(lin) 了。土呷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一起勞動的工友們(men) 卻情不自禁地把帽子和衣服扔向天空歡呼起來。

  頓時,一片歡呼聲響徹山穀,回蕩在藍天白雲(yun) 間,工友、群眾(zhong) 紛紛和土呷握手、擁抱表達著他們(men) 發自內(nei) 心的祝賀和喜悅的心情。

  此時,土呷激動的淚水再也控製不住,奪眶而出。

  1978年2月,25歲的土呷從(cong) 祖國西南邊陲的西藏高原來到東(dong) 海之濱的美麗(li) 城市上海,邁進了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校門。

  進入大學校園,土呷心潮澎湃、浮想聯翩、感慨萬(wan) 分!暗暗下定決(jue) 心,一定要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為(wei) 社會(hui) 服務。

  一大批國內(nei) 外知名學者教授淵博的知識,精辟獨到的見解,鞭辟入裏的分析,旁征博引的講解逐步打開了土呷知識的閘門,引導土呷走上了深奧而充滿樂(le) 趣的知識殿堂。

  “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破冰之舉(ju) 的高考早已定格在我內(nei) 心深處,我慶幸自己遇到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機遇,同樣感受到肩負的曆史責任。”每當回憶起40年前那難忘的一瞬間,仿佛那歡呼聲又回蕩在土呷耳邊。

  在中國改革開放偉(wei) 大進程中,生在昌都、長在昌都、學到知識投身家鄉(xiang) 建設的土呷經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周年的全過程,是改革開放的經曆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其感受和體(ti) 會(hui) 最深。

  騾馬代步到飛機翱翔

  過去落後的交通,地理環境成為(wei) 製約昌都經濟發展的阻礙,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使昌都逐漸邊緣化。

  土呷清楚地記得,他剛參見工作時下基層調研或開展工作還是騾馬代步,有時還要騎馬走好幾天的路,翻越幾座大山才能到達目的地。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賓館、招待所等,下鄉(xiang) 時還要帶上自己的飲食起居。在下鄉(xiang) 期間,要是帶有豆腐乳、榨菜、豬肉罐頭中的其中一個(ge) 那就算是很豐(feng) 盛的。”土呷回憶說。

  據統計,1978年昌都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jin) 有87元。

  改革開放前,昌都地區農(nong) 副產(chan) 品甚至不能實現自給自足,絕大多數農(nong) 牧民疲於(yu) 解決(jue) 溫飽問題。昌都落後的交通狀況嚴(yan) 重製約著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水平。

  要想富先修路,40年後的今天,昌都一條條規劃紅線以昌都城區為(wei) 中心,跨江過河,穿山越嶺。一端向外輻射,連接起藏、川、青、滇周邊地區;一端向內(nei) 延伸,串聯起昌都市內(nei) 的幢幢新居。

  截至2018年底,昌都市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76萬(wan) 公裏,是1978年0.25萬(wan) 公裏的7倍,縣(區)通油路率為(wei) 100%,境內(nei) 國道省道建設穩步提升。全市138個(ge) 鄉(xiang) (鎮)實現通達,鄉(xiang) (鎮)通達率、通暢率分別達到100%、79.7%;建製村通達率達到100%。每周航班達到39班次,是2012年每周4班次的9.75倍,架起了連接祖國內(nei) 地的空中走廊。

  改革開放40年來,昌都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經濟製度、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實現了巨大飛躍。2018年,昌都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630元,是1978年的122.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530元,是1978年的67.8倍。

  “過去,昌都人民主食僅(jin) 為(wei) 糌粑和肉類,而現在麵食、米飯等應有盡有,除去當地百姓熱衷的酥油茶、清茶,各種各樣的飲品現在也隨處可見。”土呷說,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昌都百姓的飲食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如今,在昌都早已聽不到群眾(zhong) 為(wei) 溫飽問題而發愁的情況。

  “高顏值藏東(dong) 明珠”熠熠生輝

  在2012年以前,受經濟、地理、交通等諸多因素製約,昌都城鎮化程度不僅(jin) 遠遠落後於(yu) 內(nei) 地一些中小城市,而且跟西藏其他兄弟地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麵貌髒亂(luan) ,市政設施落後,交通環境擁擠,主城區80%的建築為(wei) 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建,最老的房子建於(yu) 60年代,主城區麵積0.5平方公裏,擁擠聚集著2.5萬(wan) 人。

  “舊城道路狹窄泥濘,巷子內(nei) 汙水橫溢、消防隱患大、衛生髒亂(luan) 差、出行不便,嚴(yan) 重影響了昌都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土呷說。

  圍繞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環境,2012年4月,一場規模空前的城市大建設全麵鋪開。經過三年大規模改造後,昌都鎮城市規劃區麵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裏增加到29.6平方公裏,一座布局合理、商貿繁榮、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環境優(you) 美、文明有序、康巴風情濃鬱的“藏東(dong) 明珠”熠熠生輝。

  截至目前,昌都舊城改造工作共整理土地麵積約25萬(wan) 平方米,開發房屋總建築麵積68萬(wan) 平方米,市政設施配套建設占地約5.5萬(wan) 平方米,安置2000多戶棚戶區群眾(zhong) 。

  “隨著昌都市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前低矮破舊、采光差的房屋也不能滿足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對居住的要求。”土呷介紹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農(nong) 牧區安居工程、新農(nong) 村建設等黨(dang) 的惠民政策直接改善了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的住房條件。

  賣了耕牛買(mai) 電視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土呷回憶說,改革開放前,傳(chuan) 承弘揚傳(chuan) 統民族文化的隻有昌都地區文工團。80年代,昌都市在各縣成立了烏(wu) 蘭(lan) 牧騎式專(zhuan) 業(ye) 文藝宣傳(chuan) 隊,傳(chuan) 承並保護了昌都卓舞、丁青熱巴、芒康弦子等很多傳(chuan) 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很多鄉(xiang) 鎮都已有了自己的文工團。

  1984年,昌都縣嘎瑪鄉(xiang) 瓦寨民間唐卡展覽讓土呷記憶猶新。土呷說,那是改革開放後西藏首次大規模展出多幅珍貴唐卡。“因為(wei) 怕被批鬥和唐卡要不回來等問題,很多瓦寨群眾(zhong) 心有餘(yu) 悸,不敢拿出自己的唐卡。”為(wei) 了給群眾(zhong) 做思想工作,土呷和同事在嘎瑪鄉(xiang) 待了整整43天。

  “唐卡展出後影響很大,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群眾(zhong) 都為(wei) 之驚歎。”土呷介紹說,瓦寨民間唐卡展覽相繼在拉薩、廣州等地展出,這次大規模展出對嘎瑪唐卡的宣傳(chuan) 和保護傳(chuan) 承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國家對民族文化重視,在文化保護方麵的投入越來越大,昌都唐卡藝術發展的越來越好,出現了嘎瑪德勒等一大批國家級、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如今,跨省區藏川滇青藝術節、康巴文化藝術節、茶馬古道文化藝術節、芒康古鹽田文化藝術節、丁青熱巴文化藝術節等諸多市級、縣級文化藝術節帶動了文化的發展。

  “90年代,昌都還啟動了各縣區民間歌謠集成、民間故事集成、民間諺語集成、舞蹈、曲藝、戲劇等十套集成工作。同時,組織專(zhuan) 業(ye) 民族文化遺產(chan) 普查組深入基層普查民族文化遺產(chan) 。”土呷說,這些工作對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收集、整理、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後,昌都人民的觀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80年代,在一次下鄉(xiang) 中發現有農(nong) 戶將耕牛賣了買(mai) 電視。”土呷解釋說,耕牛是農(nong) 民的主要生產(chan) 生活資料,賣了耕牛買(mai) 電視說明群眾(zhong) 對廣播電視有需求,群眾(zhong) 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

  “改革開放後,昌都藏醫藥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藏醫藥著作得到出版,在政府的扶持下昌都藏醫院建立。”土呷說,家族傳(chuan) 承的日喀則市日通藏醫院也在改革開放後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

  40年來,位於(yu) 西藏東(dong) 大門的昌都地區一時商賈雲(yun) 集,車水馬龍,被冠以“藏東(dong) 明珠”的美譽。未來,這座具有濃鬱康巴文化的藏東(dong) 名城必將再次插上騰飛的翅膀。(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責編: 姚浩然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