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砥礪奮進70年】小小青稞化身富民產業

發布時間: 2019-10-27 20:59:00 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西藏首屆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文藝表演 攝影:趙二召

  新利平台訊 入秋的西藏,大地金黃,處處都是豐(feng) 收的景象。從(cong) 藏東(dong) 河穀到雪山腳下處處都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受惠於(yu) 現代物流,青稞產(chan) 品逐步走入千家萬(wan) 戶。小小青稞從(cong) 糧食化身為(wei) 富民產(chan) 業(ye) 。

  築牢產(chan) 業(ye) 發展之基 青稞產(chan) 量穩中有升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糧食作物,是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在雪域高原上已有3500年的種植曆史。目前,青稞占西藏糧食作物麵積的80%以上,占糧食總產(chan) 量的80%左右,人均青稞消費占全區人均糧食消費比重高達67%。

  在幾十年前,耕地用“二牛抬杠”,一家人一年忙到頭,也產(chan) 不出多少糧食,甚至還填不飽肚子。隨著改革開放,西藏的青稞產(chan) 業(ye) 迎來大發展,逐步從(cong) 自給自足走向規模化、市場化。

  隨著青稞育種工作和機械化生產(chan) 的推廣,青稞產(chan) 量逐年上升,築牢了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之基。早在1951年開始,國家有關(guan) 部門就派出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組隨軍(jun) 進藏進行農(nong) 業(ye) 科學考察。從(cong) 1952年起,先後創辦了昌都、拉薩、日喀則等農(nong) 業(ye) 試驗場,開始對各種農(nong) 作物新品種進行試驗,青稞科研工作由此拉開序幕。


圖為(wei) 拉薩市林周縣鬆盤村青稞豐(feng) 收 攝影:趙二召

  1952年到1966年期間,青稞科研主要側(ce) 重於(yu) 對西藏當地農(nong) 家品種的收集鑒定、篩選以及青稞生產(chan) 問題的調研工作,選育了拉薩勾芒、白玉紫芒、白朗藍、藏青336、喜瑪拉4號、山青5號等品種。實現了西藏自治區青稞品種的第一次更替,青稞產(chan) 量大幅度增加,總產(chan) 量從(cong) 1960年的12.9萬(wan) 噸,提高1975年的近23.6萬(wan) 噸。

  尤其是選育並大麵積推廣應用以藏青2000、喜瑪拉22號等為(wei) 代表的青稞高產(chan) 新品種,青稞品種再次實現大麵積良種更新換代。目前這兩(liang) 個(ge) 品種推廣麵積占青稞種植麵積的70%左右,青稞單產(chan) 從(cong) 250公斤/畝(mu) 提高到350多公斤/畝(mu) ,青稞總產(chan) 量突破70萬(wan) 噸。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院長尼瑪紮西說:“每一次青稞品種更換,青稞畝(mu) 產(chan) 都增加40%以上,良種選育和新品種大麵積推廣應用為(wei) 西藏自治區青稞增產(chan) 和保障青稞安全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曆來高度重視西藏的糧食特別是青稞安全,確定了到2020年西藏自治區糧食產(chan) 量持續穩定在100萬(wan) 噸,青稞產(chan) 量達到80萬(wan) 噸的目標任務。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廳認真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的指示部署,在“十三五”期間實施糧食雙增長行動方案。可喜的是,2018年西藏青稞種植麵積達212.7萬(wan) 畝(mu) ,總產(chan) 量達81.4萬(wan) 噸,提前完成既定目標。

  結出產(chan) 業(ye) 發展之果 青稞產(chan) 品走進千家萬(wan) 戶

  10月16日至22日舉(ju) 辦的西藏產(chan) 業(ye) 扶貧成果展上,青稞產(chan) 品展區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展區分外耀眼。西藏是中央明確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唯一一個(ge) 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為(wei)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西藏積極做好青稞產(chan) 業(ye) 扶貧、犛牛產(chan) 業(ye) 扶貧、特色旅遊扶貧、民族手工業(ye) 扶貧、公益崗位扶貧等工作。其中青稞產(chan) 業(ye) 扶貧被擺在了產(chan) 業(ye) 扶貧的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為(wei) 機械化收割青稞 攝影:趙二召

  近年來,圍繞做強青稞產(chan) 業(ye) ,提升青稞產(chan) 量,西藏自治區采取了一係列強力舉(ju) 措。在農(nong) 牧業(ye) “十三五”規劃中,劃定35個(ge) 縣區為(wei) 青稞生產(chan) 核心區,確保青稞種植麵積穩定在200萬(wan) 畝(mu) 以上;編製《西藏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年)》,確立了青稞的基礎產(chan) 業(ye) 發展地位。

  青稞產(chan) 量提升為(wei) 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基礎,而青稞價(jia) 值提升卻需要從(cong) 深加工入手。目前,西藏自治區生產(chan) 的青稞除了用於(yu) 傳(chuan) 統的糌粑製作和青稞酒釀造以外,還用於(yu) 青稞米、青稞麵粉、青稞麥片、青稞茶、青稞麵包以及β-葡聚糖發酵製品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飲品的精深加工。目前,西藏規模化青稞食品生產(chan) 企業(ye) 達30餘(yu) 家,總加工能力達到11萬(wan) 餘(yu) 噸。以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為(wei) 主體(ti) 、以青稞為(wei) 原料的加工產(chan) 品已達百餘(yu) 種。


圖為(wei) 西藏產(chan) 業(ye) 扶貧展青稞產(chan) 品展區 攝影:趙二召

  近年來,青稞營養(yang) 價(jia) 值和醫療保健作用被不斷挖掘,青稞係列產(chan) 品成為(wei) 西藏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張名片。通過提高青稞的附加值,為(wei) 農(nong) 民增加現金收入提供可靠途徑,將群眾(zhong) 的傳(chuan) 統口糧,通過產(chan) 業(ye) 發展變成附加值較高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對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層次、增強發展活力、促進農(nong) 戶增收致富意義(yi) 重大。(新利平台 綜合/趙二召)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