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羅廣武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在滿滿兩(liang) 麵牆都排列書(shu) 櫃的書(shu) 房中,羅廣武精神矍鑠,談起話來中氣十足。他說:“今年最大的喜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則年滿71周歲。可以說,我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圖為(wei) 羅廣武接受記者采訪 攝影:王茜
羅廣武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齡近半個(ge) 世紀。談到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他說:“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
回憶自己走過的曆程,羅廣武說:“入黨(dang) 近50年來,對共產(chan) 主義(yi) 的理想、社會(hui) 主義(yi) 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過。”
不忘初心 信念堅定
羅廣武從(cong) 小就愛讀書(shu) 。他仍清楚地記得初中三年級時政治課學的是《社會(hui) 發展簡史》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高中開始讀《毛澤東(dong) 選集》《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三個(ge) 來源和三個(ge) 組成部分》等著作。他就讀於(yu) 北京四中,良好的學習(xi) 氛圍和濃厚的愛國氛圍的濡染和熏陶讓他受益終身。羅廣武說:“回顧起來,我初步確立世界觀、接受馬克思主義(yi) ,就是在高中階段。”
羅廣武於(yu) 1968年初參軍(jun) 入伍。在部隊的15年,他一直從(cong) 事技術偵(zhen) 察工作,除了參加戰備值班外,業(ye) 餘(yu) 時間都用在了讀書(shu) 上。讀些什麽(me) 書(shu) 呢?諸如《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國家與(yu) 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等。羅廣武說:“那時我們(men) 的政治熱情很高,讀毛主席的書(shu) ,讀馬列的書(shu) ,確實是真讀、真信,當然還有真懂、真用!”
聯係到新時代,羅廣武表示:“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們(men) 信仰馬克思主義(yi) ,就要信仰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主要成果,學好毛澤東(dong) 思想,學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裏麵,包括了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也包括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胸懷全局 刻苦鑽研
1985年,羅廣武調到中央統戰部,在長達16年的統戰工作實踐中,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政策、理論方麵進行係統的研究。對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羅廣武勤思勤學,刻苦鑽研理論。
羅廣武談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政治製度安排上,我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chan) 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羅廣武說:“有比較才能鑒別。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獨特性和優(you) 越性,就應當對世界各國的國家結構形式作比較研究。”
羅廣武說:“根據中國的國情,我們(men) 不能搞美國式的聯邦製,也不能搞法國式的單一製。”他認為(wei)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把維護國家集中統一和照顧少數民族的差異結合起來,把國家的總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ti) 特點結合起來,把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結合起來,把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結合起來,使我國各族人民都能各得其所,又能和衷共濟。這就是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所具有的巨大優(you) 越性。
羅廣武還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事務管理的關(guan) 係進行了解讀。他認為(wei) ,黨(dang) 和國家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提出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是有充分根據的。這種根據存在於(yu) 宗教本身之中,存在於(yu) 對宗教的科學分析之中。他說:“這種管理,是指政府對宗教工作中有關(guan) 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實施進行管理和監督,是為(wei) 了使宗教活動納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範圍,而不是幹預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團體(ti) 的內(nei) 部事務。管理社會(hui) 事務是任何一個(ge) 負責任的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導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
圖為(wei) 羅廣武部分著作 攝影:王茜
熱愛西藏 主動請纓
2001年,53歲的羅廣武主動申請調到西藏工作。他說:“五十而知天命。所謂‘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麽(me) 、不適合幹什麽(me) 。我是一名研究型幹部,優(you) 勢在於(yu) 理論基礎較好,民族、宗教政策熟悉,文字功底也不錯,而西藏能夠讓我發揮自身專(zhuan) 長。”就這樣,在得到愛人的肯定後,羅廣武來到西藏工作。
在西藏工作的7年中,羅廣武從(cong) 未間斷讀書(shu) 學習(xi) ,“每天晚上8點到淩晨1點半,讀書(shu) 5個(ge) 多小時。每讀完一本書(shu) ,都要詳盡地作摘錄。平均每年的讀書(shu) 量,總要在1000萬(wan) 字以上。”
羅廣武不僅(jin) 關(guan) 注西藏的現狀,也研究西藏的曆史。羅廣武認為(wei) “全國各族人民”既包括作為(wei) 主體(ti) 的漢族,也包括其他各個(ge) 少數民族,既包括今天所存在的全國56個(ge) 民族,也包括曆史上曾經存在、後來已經消失的民族,如匈奴、鮮卑、回紇、契丹、黨(dang) 項等。曆史上,不僅(jin) 漢族建立的政權是屬於(yu) 中國的;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同樣也是屬於(yu) 中國的,這其中理所當然地包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羅廣武說:“承認中國的曆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就應該承認,西藏這塊地方自有人類文明以來的曆史都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中國邊疆史的一部分,是中國少數民族史的一部分,但絕不是任何外國曆史的一部分。”
圖為(wei) 羅光武《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文在新華文摘刊發 攝影:王茜
經過研究分析,羅廣武於(yu) 2006年4月寫(xie) 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文。文章分別從(cong) 中國曆史地理學理論、西藏的特殊地理環境、西藏的考古發現、藏族人的種族以及西藏歸入中國中央政權有效管轄等方麵對“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作了較充分的論證。“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到了元代西藏又成為(wei) 中國中央政權管轄之下的一個(ge) 行政地區。”羅廣武說:“這兩(liang) 句話才是完整的、含義(yi) 明確的、不會(hui) 引起誤解的,也是完全符合曆史事實的。”
退而不休 奉獻餘(yu) 熱
2008年,羅廣武從(cong) 西藏退休回到北京。盡管退休了,但他並沒有停止研究、著述。羅廣武說:“退休後的忙碌程度與(yu) 在職工作時沒有區別。”
這些年裏,羅廣武先後編著、出版了《中國民主黨(dang) 派大事通覽(1949—2000)》等四本書(shu) ;主編了“藏學文獻叢(cong) 書(shu) ”漢文部分,錄入、校勘、注釋了《西藏六十年大事記》《西藏交涉紀要》等七部藏學文獻;撰寫(xie) 和發表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經營西藏的基本方略》《中國的曆史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毛澤東(dong) 與(yu) 西藏解放事業(ye) 》等多篇論文。
羅廣武先後在參加《習(xi) 仲勳論統一戰線》一書(shu) 編輯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統一戰線史》書(shu) 稿審讀中,分別作了大量文字修訂、提出詳盡審讀意見等工作。此外,羅廣武還力所能及地參與(yu) 援藏工作。近兩(liang) 年,以《西藏的曆史地位和發展道路》為(wei) 題,分別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會(hui) 員、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市援藏援青幹部授課,廣受好評。
圖為(wei) 羅廣武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授課 攝影:王茜
羅廣武現任中央統戰部離退休幹部工作局黨(dang) 委委員、副書(shu) 記,離退休第二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不僅(jin) 在黨(dang) 務工作中認真負責,敢抓敢管,樂(le) 於(yu) 奉獻,還深入細致地做好離退休黨(dang) 員的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不止忙碌的工作,還要維護家庭的溫馨和美好。羅廣武的愛人三十幾歲時就患上嚴(yan) 重的類風濕病,手腳關(guan) 節疼痛,且嚴(yan) 重變形,難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很早就辦理了病退。幾十年來,羅廣武深感虧(kui) 欠愛人太多。他積極承擔起自己對家庭應負的責任,盡力補償(chang) 家庭和愛人,並始終保持著樂(le) 觀向上的心態。羅廣武說:“人老了,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guan) 心、相互幫助。把生活料理好了,我們(men) 才能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和專(zhuan) 長,做一些自己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奉獻餘(yu) 熱。”(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