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紅軍過雪域、九世班禪與塔爾寺、平定準噶爾……這個展信息量有點大

發布時間: 2019-11-17 20:3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每一幅拓片背後,都是一段塵封的曆史。正在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館舉(ju) 辦的“‘一帶一路’涉藏金石拓片展”,展示了“一帶一路”沿線的金石文化。我們(men) 無法回到曆史事件發生的時空,卻可以透過一幅幅金石拓片,“觸摸”到一段段淹沒在歲月長河中的曆史細節。


圖為(wei) 《黑水縣沙石多鄉(xiang) 紅軍(jun) 標語》(1935年)拓片

  紅軍(jun) 長征在藏區留下了諸多遺跡,展覽中的《黑水縣沙石多鄉(xiang) 紅軍(jun) 標語》(1935年)便是其中一處。據曆史記載,1935年7月至1936年8月,紅一、四方麵軍(jun) 先後三次駐紮或經過四川,黑水(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藏族群眾(zhong) 曾幫助紅軍(jun) 熬鹽、籌糧,籌措物資。拓片中赫然醒目的標語見證了這一段曆史:“共產(chan) 黨(dang) 是為(wei) 番民解除痛苦的黨(dang) !”


圖為(we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烈士墓碑》(1951年)拓片

  展覽中還有一幅與(yu) 紅軍(jun) 過雪域有關(guan) 的展品——《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烈士墓碑》(1951年)拓片。碑文記錄了這樣一段曆史:1936年,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長征北上抗日到達臨(lin) 潭(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lin) 潭縣)時,紅軍(jun) 戰士王約如等5位戰士在石門溝犧牲。1949年,這5位戰士被追念為(wei) 先烈戰士,人民政府查究凶手,重新安葬了英烈戰士靈柩。

圖為(wei) 《實惠溝葛家堡旱原改屯糧為(wei) 番糧碑記》(1936年)拓片

  展廳中,一幅拓片反映了民國時期百姓生活的一個(ge) 曆史細節。《實惠溝葛家堡旱原改屯糧為(wei) 番糧碑》現存於(yu) 青海省湟中縣葛家寨村,17行豎刻碑文記述了這樣一段曆史:實惠溝葛家堡農(nong) 民耕種旱地而以水澆地納糧,每到秋季“催租者吏十數人,馬十數匹”,當地農(nong) 民不堪重負,無法納完糧草,有的被拘留,有的出逃,求告無門,苦不堪言。直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地民眾(zhong) 上告有果,終於(yu) 得到減糧免草。


圖為(wei) 《九世班禪大師駐錫塔爾寺記事碑》(1936年)拓片

  九世班禪是民國時期藏族史上很重要的一位曆史人物。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九世班禪派代表前往南京祝賀。1931年5月,九世班禪在南京新亞(ya) 細亞(ya) 學會(hui) 作了題為(wei) 《西藏是中國的領土》的重要演講。1932年4月,國民政府正式頒令,特派九世班禪為(wei) 西陲宣化使,並“指定青海香爾德駐錫辦公”。

  《九世班禪大師駐錫塔爾寺記事碑》(1936年)便是九世班禪在青海的一件物證。此碑至今保存於(yu) 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彌勒佛殿門前北側(ce) ,碑文記述了九世班禪1936年4月駐錫塔爾寺期間的情況。

  圖為(wei) 《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1755年),左為(wei) 陽麵(碑文為(wei) 滿、漢文),右為(wei) 陰麵(碑文為(wei) 蒙、藏文)

  曆史往前追溯,1755年,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1755年)是這段曆史的重要物證,此碑位於(yu)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西約60千米處的格登山。

  《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是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曆史見證。碑文由乾隆皇帝親(qin) 撰,記述了乾隆二十年(1755 年)清軍(jun) 在格登山平定準噶爾部叛眾(zhong) ,叛軍(jun) 首領綽羅斯•達瓦齊逃竄南疆,終被烏(wu) 什回部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獲並押交清廷這一曆史事件的經過,讚頌格登山之戰中參戰勇士的英雄精神。


圖為(wei) 《五種文字六字真言》(16世紀)拓片

  絲(si) 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一條大通道,而河西走廊則是古代絲(si) 綢之路的必經之道。元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刻立的金石遺跡十分豐(feng) 富,其中有諸多少數民族文字石刻,是我國各兄弟民族曆史文化水乳交融的重要見證,也是絲(si) 綢之路為(wei) 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曆史見證。“‘一帶一路’涉藏金石拓片展”的展品《五種文字六字真言》(16世紀)拓片便是確鑿的證據,該石刻由漢、藏、梵、維吾爾、八思巴文等刻寫(xie) 而成。(新利平台 記者/李元梅 圖片由索南多傑提供)

(責編: 德吉卓瑪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