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初冬時節,藏北高原已是萬(wan) 物俱寂。從(cong)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驅車前往110公裏外的色尼區尼瑪鄉(xiang) ,隻見一番熱鬧:學生們(men) 正在鄉(xiang) 小學的操場上各自玩耍,校園廣播裏不時傳(chuan) 來校長催促上課的聲音。臨(lin) 馬路的一家汽車修理店前,店主嘎瑪正和徒弟為(wei) 兩(liang) 輛汽車更換輪胎。偶有村民路過,嘎瑪聽到聲音,抬起頭寒暄幾句又忙碌起來。
這樣的忙碌於(yu) 嘎瑪而言,是幸福的。靠著勤勞的雙手,4年裏,他和妻子尼瑪桑姆還清了近8萬(wan) 元的借款,還經營著汽車修理店和茶館,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圖為(wei) 那曲市色尼區尼瑪鄉(xiang) 全景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那曲市色尼區尼瑪鄉(xiang) 貧困戶嘎瑪家 攝影:王媛媛
妻子接連生病,家庭因病致貧
汽車出那曲市區後便向著東(dong) 北方向前行。冬日的高原,明麗(li) 陽光照耀下,半結冰半緩流的河水泛出藍色幽光。再過一個(ge) 彎道,高山峽穀間出現了一塊平整的壩子,尼瑪鄉(xiang) 終於(yu) 到了。
在尼瑪鄉(xiang) 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了嘎瑪的家。這棟400餘(yu) 平方米的房屋是嘎瑪2015年初購買(mai) 的。總價(jia) 11.5萬(wan) 元的房款,近7成都是嘎瑪找親(qin) 戚借的。
“當時就是看好房子臨(lin) 馬路,想著買(mai) 下了可以用臨(lin) 街的鋪麵開個(ge) 店做點生意。”在距離尼瑪鄉(xiang) 10公裏的行木扣村,有一棟破舊的老房子是嘎瑪一家5口人原來的居所。想著鄉(xiang) 裏的條件好一點、賺錢的機會(hui) 也多一些,嘎瑪一家人從(cong) 村裏搬到了鄉(xiang) 裏。
正當全家沉浸在住新家的喜悅中,尼瑪桑姆患病住院了。正是尼瑪鄉(xiang) 一年一度的蟲草采挖季,眼瞅著同村人上山挖蟲草,嘎瑪卻隻能在醫院裏照看生病的妻子。
“那一年,我隻挖了40根蟲草,賺了2000元。”采挖的蟲草有限,妻子患病又花光了家中僅(jin) 有的積蓄,嘎瑪一家的生活更加艱難。
圖為(wei) 通往那曲市色尼區尼瑪鄉(xiang) 的柏油鄉(xiang) 道 攝影:王媛媛
自然條件惡劣,脫貧摘帽難度大
家庭貧弱的又何止嘎瑪一家。整個(ge) 尼瑪鄉(xiang) 是色尼區自然條件較為(wei) 惡劣的一個(ge) 鄉(xiang) ,除了油恰鄉(xiang) ,這裏最偏遠。2015年底這裏的貧困發生率達到18.9%。
尼瑪鄉(xiang) 鄉(xiang) 長孫延斌介紹,沒通柏油鄉(xiang) 道前,鄉(xiang) 裏人去一趟色尼區要花4、5個(ge) 小時;因為(wei) 再向東(dong) 便是比如縣達塘鄉(xiang) ,整個(ge) 鄉(xiang) 的供電線路要從(cong) 比如縣拉過來,電費也是交到比如縣;無論哪家通訊公司,手機信號在這裏常常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
登上尼瑪鄉(xiang) 政府西側(ce) 的一座小山丘,整個(ge) 尼瑪鄉(xiang) 便盡收眼底。這裏並非典型的藏北高原景象,連綿的山脈被河流溝壑所“切斷”,枯黃的草地上不見一顆樹木,也不見成群牛羊覓食。
孫延斌說,那是因為(wei) 這裏“沒有大麵積的草場,村民放牧都是小片、分散的。”
蟲草采挖隻有短短2個(ge) 月,而且還是典型的“靠天吃飯”。想要讓311戶114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摘掉貧困帽子,談何容易。
再難的工作也得做。尼瑪鄉(xiang) 黨(dang) 政幹部研究脫貧政策,用足用好生態補償(chang)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醫療救助四項普惠性覆蓋受益措施,同時想方設法通過產(chan) 業(ye) 扶持、易地搬遷、轉移就業(ye) 等針對性脫貧措施,多措並舉(ju) 、精準施策,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幫扶幹部上門,找尋致富門路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幫扶幹部主動上門,了解嘎瑪家的情況,為(wei) 他出謀劃策。
針對嘎瑪家妻子生病幹不了重活累活,隻有嘎瑪1人是勞動力的具體(ti) 情況,幫扶幹部主動向他介紹技能培訓信息,希望他去學一門技術。
“那時候我有一輛摩托車,難免遇上車子壞了,就自己琢磨著修理。”2015年12月,嘎瑪多方打聽,前往拉薩西郊一家汽車修理店學習(xi) 汽車維修。
早上8點起床洗漱,吃過簡單的早餐,嘎瑪便步行到修理廠開始學習(xi) 。給師父遞工具、鑽到車底檢查,1個(ge) 月的學徒時光讓嘎瑪收獲頗豐(feng) 。
嘎瑪想著來年開春,購買(mai) 些修理工具,在當地開一家汽車修理店。可那一年妻子的病情複發,他隻好把孩子托給親(qin) 戚照看、把犛牛寄養(yang) 在親(qin) 戚家,關(guan) 上門帶著妻子看病求醫。
摩托車修理店拖到了2017年7月開業(ye) 。“鄉(xiang) 裏開摩托車的人多,生意好的一個(ge) 月可以賺3000、4000元。”
嚐到甜頭的嘎瑪想著擴大門麵。幫扶幹部主動上門,告訴他,可以利用金融信貸的政策解決(jue) 開汽車店的資金問題。
“村幹部給我講貸款政策,幫我填資料、辦手續,很快5萬(wan) 元的貸款就批下來了。”靠著貸款,嘎瑪一下子將摩托車修理店擴成了汽車修理店,同時在汽車修理店隔壁開了家藏館。
給汽車換個(ge) 胎、檢查儀(yi) 器設備,有時候車子在10多公裏的地方壞了,嘎瑪也趕過去修理。妻子尼瑪桑姆也沒閑著。她去參加了色尼區舉(ju) 辦的廚師培訓班,40天學成歸來後,餐館裏可供應炒菜、麵條、蓋澆飯、藏餐等餐食。
“去年,靠著這兩(liang) 個(ge) 店,家裏有8萬(wan) 元的純收入。光是汽車修理廠就有5萬(wan) 元的純收入。”找到了致富門路,嘎瑪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摩托車換成了汽車,最後一筆6000元的借款也在去年11月還給父親(qin) 了。嘎瑪心想:借錢時,親(qin) 友們(men) 都想著自己的人品還算好,肯定能還,現在總算是沒有辜負他們(men) 的期待。
圖為(wei) 嘎瑪(左)和村幹部在他的汽車修理店裏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嘎瑪在更換汽車輪胎 攝影:王媛媛
幸福生活,嘎瑪還有更多想法
自己的生活好了,嘎瑪主動找到村兩(liang) 委,想要幫助其他貧困戶富裕起來。
2019年5月,措加和貢楚雲(yun) 旦加措來到修理店,開始跟著嘎瑪學習(xi) 汽車修理。
“我們(men) 一個(ge) 月拿3500元的工資,跟著嘎瑪師父學習(xi) 汽車修理技術。遇上我們(men) 不明白的,他會(hui) 很耐心跟我們(men) 解釋。”措加說。
嘎瑪並不擔心這樣手把手地教學會(hui) “教會(hui) 徒弟餓死師父”,他希望全鄉(xiang) 人都過上幸福生活。
嘎瑪說,現在黨(dang) 和政府政策好,隻要自己肯吃苦,日子肯定會(hui) 越過越好的。
“家裏麵的話,現在就希望妻子身體(ti) 健康,兩(liang) 個(ge) 上學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xi) ,剛剛出生的小孩能夠健康成長。”
提到孩子,略顯羞澀的嘎瑪便說開了。大兒(er) 子尼瑪頓珠已經上初二了,二女兒(er) 普窮措姆也已經在鄉(xiang) 裏的小學讀2年級。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學習(xi) ,嘎瑪自是不用擔心,他隻是希望他們(men) 能夠珍惜,以後能去拉薩市甚至內(nei) 地學習(xi) 。
“我和桑姆都沒有上過學,去那曲買(mai) 個(ge) 東(dong) 西都很費勁。現在開了修理店,遇上修車的漢族人,雖是能聽懂他們(men) 說話,但是自己說不出來,隻能是幹著急。”嘎瑪說。
“爸爸現在已經學會(hui) 了很多漢語詞匯,很多像鼻子、眼睛之類的詞語他也能用普通話表達了,等放了寒假,我還要繼續教他學習(xi) 。”尼瑪頓珠說。
寬敞明亮的客廳裏,藏式火爐燃得正旺,爐子上的熱水正冒著白氣。剛出生1個(ge) 月的小兒(er) 子被被子裹著露出個(ge) 頭;3歲的三兒(er) 子正坐在凳子上看著電視裏播放的動畫片;上小學的女兒(er) 快要放學了,尼瑪桑姆在廚房忙碌著午飯……
嘎瑪心裏想著的事情還有很多。親(qin) 戚幫忙冬宰的犛牛,該拿出來做風幹肉了。還要抽空開車去拉薩采辦一家人的年貨。趁著尼瑪頓珠在家,還得抽空逛逛淘寶,在網上買(mai) 點冬天的衣服。
事情雖多,嘎瑪卻幹勁十足,因為(wei) 一家人的生活眼瞅著是越來越好了。眼下,他還有一個(ge) 更大的願望:希望開一個(ge) 汽車修理合作社,吸納更多願意學習(xi) 技術的村民們(men) 學一門技術,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更好的生活。(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