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一聲“噶真切”,一條脫貧致富路

發布時間: 2020-01-08 18:34:00 來源: 新利平台

  編者按:2019年西藏自治區19個(ge) 貧困縣(區)摘帽、15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累計實施2639個(ge) 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帶動23.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絕對貧困基本得到消除,脫貧攻堅決(jue) 勝在望。成績的背後有著數以千計的各類產(chan) 業(ye) 在為(wei) 扶貧貢獻力量,助推農(nong) 牧民脫貧致富。

  新利平台訊 1月7日下午,在西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三次會(hui) 議分組討論上,政協委員陳千正在專(zhuan) 心聽取發言,認真記錄。來自林芝市的他給自己的農(nong) 牧業(ye) 合作社起了一個(ge) 藏語名字“噶真切”(漢語譯為(wei) 感恩),陳千坦言這是自己對西藏的情感。1999年從(cong) 湖北恩施初到西藏的他就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2003年他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第一批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員,在種菜、實驗的過程中結識了吃苦耐勞、勤勞能幹的藏族妻子。


圖為(wei) 陳千在西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三次會(hui) 議分組討論上 攝影:趙耀

  陳千從(cong) 小生意做起,到如今擁有5個(ge) 基地,建立蔬菜大棚331座,土地流轉831畝(mu) ,種植蔬菜20多種,年產(chan) 蔬菜1000萬(wan) 斤,帶動5個(ge) 村莊的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陳千說:“這都是在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才做到的。政策的支持、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讓我一名草根通過20年的努力有了今天的成果,我非常感恩。米林縣的那個(ge) 公司我取名為(wei) ‘噶真切’,就是感謝這個(ge) 社會(hui) 、感恩西藏成就了我、實現了我的夢想。”

  回憶起自己這20多年的農(nong) 業(ye) 種植曆程,陳千說:“當時我去藏族朋友家做客,他們(men) 招待客人最常見的就是牛羊肉、煮土豆,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會(hui) 給你做一個(ge) 大白菜燉罐頭。那時候農(nong) 村的基礎條件、村居環境也不是很好。現在去他們(men) 家裏,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水果,飲食也開始講究葷素搭配了,各種蔬菜應有盡有。村子道路通暢、房子也修得很漂亮。”


圖為(wei) 分紅現場 圖片由陳千提供

  陳千說:“自己富了起來,有了飯吃,就開始考慮到要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也要帶動周圍的農(nong) 牧民朋友一起富起來。當初土地流轉的時候別人給的是1畝(mu) 地1年600元,我們(men) 直接給到了800元的同時還給農(nong) 牧民一個(ge) 500元的固定分紅,這樣算下來1畝(mu) 地1年的租金加分紅就達到了1300元,831畝(mu) 地一年的固定分紅就達到了40多萬(wan) 元,這個(ge) 效益就比以前(農(nong) 民種地)高得多了。”

  陳千介紹,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積極吸納就近的勞動力參與(yu) 施工建設,建成之後還吸納一部分農(nong) 牧民進來打工學習(xi) 種植技術。“西藏農(nong) 業(ye) 要靠我們(men) 長期發展是不可能的,最終還是要結合當地農(nong) 牧民,讓他們(men) 參與(yu) 進來。學好種植技術,為(wei) 他們(men) 增強內(nei) 生動力、脫貧不再返貧提供保障。”


圖為(wei) 等待種植的蔬菜基地 圖片由陳千提供

  “他們(men) 目前不具備獨立承擔種植的技術和能力,還在學習(xi) 階段。學技術的同時我們(men) 給他們(men) 支付150元1天的工資。5個(ge) 基地,1天的工資就達到了10多萬(wan) 元。對於(yu) 一個(ge) 家庭來說,女主人在基地務工、學習(xi) 種植知識的同時也解放了家裏的勞動力,男主人就可以出去務工、經商、搞運輸,這樣就增加了一個(ge) 家庭的收入。”

  “能為(wei) 西藏人民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還是很高興(xing) 和欣慰的。”陳千說。(新利平台 記者/趙耀 )

  

(責編: 韓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