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5年實幹 整村“摘帽”——從新聞人到扶貧“第一書記”

發布時間: 2020-01-09 18:2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這是我們(men) 新建的廣場,有近800平方米,這邊的路燈是去年安裝的,文化牆是今年6月份畫的,農(nong) 閑時節,村民們(men) 都會(hui) 出來走走,在這裏跳廣場舞。這是我們(men) 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向巴伍加,原來居住條件相當差,存在人畜混居情況,經過國家幫扶和自身的努力,現在已經脫貧了……”


圖為(wei) 唐書(shu) 偉(wei) 在查看村民家的青稞收成情況

  1月8日一大早,天很冷,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南多鄉(xiang) 青卡村駐村的第一書(shu) 記唐書(shu) 偉(wei) 說起村裏的變化卻分外興(xing) 奮,“來這裏5年了,我已經適應了角色的轉換,村子在不斷變好變美,我心裏也美了!”

  2015年9月,按照組織要求,甘孜日報社印刷廠副廠長唐書(shu) 偉(wei) 前往青卡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這一幹就是5年。

  作為(wei) 新聞工作者下鄉(xiang) 采訪是常事,但駐村不同於(yu) 采訪,“以前跑新聞也天天下基層,當了第一書(shu) 記才知道,什麽(me) 是真正的基層。”唐書(shu) 偉(wei) 感慨地說:“開始那個(ge) 月沒幹別的事,主要就是進村入戶開展調研,了解情況。剛來時,一個(ge) 人都不認識,語言也不通,就邀請包村幹部劉海燕或村支部書(shu) 記澤仁康珠給我當翻譯,每天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貧困群眾(zhong) 家中與(yu) 群眾(zhong) 談心交流,了解他們(men) 的現狀,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所想所需,一麵掌握重點貧困戶的情況,一麵了解農(nong) 戶對脫貧路子的想法。每天回到宿舍,會(hui) 發現衣服都被汗溻出了鹽堿。”

  村支部書(shu) 記澤仁康珠告訴筆者:“老唐奔忙於(yu) 貧困戶家中,一戶一戶地摸底子、查實情,常常在路邊、田坎、地頭看見他與(yu) 村民們(men) 聊天拉家常話農(nong) 事;下午,他會(hui) 召集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開會(hui) 研討可以采取的脫貧辦法;晚上,他整理《駐村日誌》,詳細記錄下貧困戶的困難情況、可以采取的脫貧辦法、撰寫(xie) 青卡村脫貧發展思路,不到40天,老唐就把全村39戶非貧困戶和5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摸了個(ge) 透。”

  青卡村距縣城6公裏,全村現有住戶44戶、193人,2014年識別有貧困戶5戶38人,貧困發生率為(wei) 19.1 %;全村193人中有A類低保9戶32人、B類低保5戶31人;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為(wei) 0;村人均純收入2100元。

  底子薄、困難多、產(chan) 業(ye) 弱,貧困率19.1%,要實現脫貧奔康,該怎麽(me) 幹?唐書(shu) 偉(wei) 認為(wei) ,“要想徹底擺脫貧困,必須發展富民產(chan) 業(ye) ,讓產(chan) 業(ye) 發揮持續動力,為(wei) 脫貧奔康提供強力支撐。”唐書(shu) 偉(wei) 在開展調研50餘(yu) 次後,撰寫(xie) 了《青卡村2015—2020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梳理了青卡村18個(ge) 申報項目,形成了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為(wei) 青卡村脫貧奔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規劃製定後,唐書(shu) 偉(wei) 深深地認識到“扶貧先扶誌,致富靠自己”的重要性,靠外力大包大攬式的扶貧隻會(hui) 暫時改變短期現狀,卻不會(hui) 惠及長久,好日子是自己幹出來的。必須鼓勵貧困群眾(zhong) 努力挖掘發展自身內(nei) 生動力,變被動為(wei) 主動,釋放更多潛能與(yu) 活力。

  因此,唐書(shu) 偉(wei) 充分利用農(nong) 民夜校、農(nong) 家書(shu) 屋、村民大會(hui) 、“4+2宣講活動等宣傳(chuan) 載體(ti) ,為(wei) 老百姓講解脫貧攻堅政策,脫貧致富典型案例,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富農(nong) 、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和現代農(nong) 業(ye) 知識等內(nei) 容,有意引導話題展開討論,激發貧困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動力。慢慢地,“產(chan) 業(ye)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等這些詞語在村民的言談中多了起來。


圖為(wei) 唐書(shu) 偉(wei) 在青卡村的青稞田裏調研

  青卡村土地麵積719畝(mu) ,主要種植青稞、土豆、豌豆等農(nong) 作物,其中青稞最多,於(yu) 是他決(jue) 定打破一家一戶的傳(chuan) 統耕作模式,形成完整的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加工、銷售等管理體(ti) 係,成立農(nong) 業(ye) 合作社,形成規模化,增強市場競爭(zheng) 能力,提高農(nong) 民收入。

  村民洛德珠提出:“成立合作社,我們(men) 最關(guan) 心的就是,怎樣入股、怎樣開辦、怎樣運作,開辦後怎樣管理、如果農(nong) 副產(chan) 品銷售不出去怎麽(me) 辦、銷售好有利潤又怎麽(me) 分配等問題。”

  “村裏成立合作社,每家可以用現有的土地入股,也可以用現金入股,選出一個(ge) 大家都信任的人來管理,其他人也可以在合作社務工掙工資,年終如有利潤,除去農(nong) 合社發展資金後,按入股多少進行分配。”唐書(shu) 偉(wei) 耐心介紹。

  經過努力,2016年8月30日,青卡村青稞種植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成立。

  3年的良性運行,帶領群眾(zhong) 科學化、規模化種植青稞,青稞產(chan) 量與(yu) 以往比較增收30%。同時,從(cong) 青卡村的黨(dang) 員示範工程入手設計並注冊(ce) 商標,利用電子商城進行產(chan) 品包裝和銷售等方法來支持農(nong) 業(ye) 合作社,產(chan) 生了良好效益。

  “合作社運行之初,收入還不到3000元,群眾(zhong) 分紅收入不高,但創辦合作社帶來的變化卻十分明顯,首先是產(chan) 品變商品,因為(wei) 封閉落後,村民不懂得把產(chan) 品變成商品,通過合作社的引導,2016年至今,青卡村出售青稞、糌粑、藏香豬以及出租青卡客棧等累計收入11萬(wan) 元,平均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800元。創辦合作社後,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和群眾(zhong) 收入都有增加,關(guan) 鍵是轉變了群眾(zhong) 的觀念,激發了群眾(zhong) 出售農(nong) 產(chan) 品的積極性和脫貧奔康的內(nei) 生動力。”唐書(shu) 偉(wei) 說。

  經過努力,2016年,青卡村實現脫貧攻堅“整村摘帽”。

  包村幹部劉海燕說,“5年了,唐書(shu) 記和村裏的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作,就像一家人一樣,現在不管男女老少都會(hui) 親(qin) 切的稱唐書(shu) 記為(wei) ‘唐哥’或‘唐叔叔’。”

  5年裏唐書(shu) 偉(wei) 和全村貧困戶5戶38人建立了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寫(xie) 下了近4大本《駐村日記》,還記錄了一個(ge) 新聞人到扶貧幹部的心路轉變。他告訴筆者:“扶貧,不僅(jin) 僅(jin) 是解決(jue) 溫飽問題,同時還要讓群眾(zhong) 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men) 不僅(jin) 要建設富裕鄉(xiang) 村,還要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文明鄉(xiang) 村。2020年,計劃在產(chan) 業(ye) 富民取得物質豐(feng) 富的基礎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 (新利平台 通訊員/王永霞)

(責編: 周晴晴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