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裏,我與(yu)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婦聯主任次仁朗加一共見過四次麵,而每次都拍有照片留存。可以說,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見證了藏北,乃至西藏所發生的點滴變化。
圖為(wei) 唐召明向次仁朗加展示其手機裏有關(guan) 她的照片(唐召明提供,2019年9月20日攝)
2019年9月20日,我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誌願者,向牧民群眾(zhong) 捐贈一種撿拾牛糞的高原撿拾車時,又一次來到藏北新崛起的小康示範村——雙湖縣嘎措鄉(xiang) 。
嘎措鄉(xiang) 平均海拔5000多米,被稱為(wei) 人類的“生命禁區”。它是西藏僅(jin) 有的一個(ge) 走集體(ti) 化經營道路的鄉(xiang) 村,幾十年來卻一直煥發著勃勃生機。
驅車來到嘎措鄉(xiang) ,我在鄉(xiang) 政府辦公室高興(xing) 地見到了老朋友、正在一旁為(wei) 客人打製酥油茶的鄉(xiang) 婦聯主任次仁朗加。
花甲之年的次仁朗加,是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的一位老婦聯主任。30年來,她除幹好婦聯本職工作外,一直默默無聞兼任著客人來訪的接待工作。她懂漢語,有文化,極具人格魅力。
見到次仁朗加,我特意將過去給她所拍攝、並儲(chu) 存在手機裏的幾張照片給她看。她看後高興(xing) 的不得了,非要拉著我去她家坐坐。於(yu) 是,我來到她的家中,為(wei) 她再次拍攝了一張新照。
10多年前,次仁朗加從(cong) 村裏不遠處的老房子搬進了現在住的安居新房。而這幾十間新房是自2002年央企援藏後,由中石油對口援建的。
走進次仁朗加新房大院,先是一個(ge) 直通屋裏的玻璃陽光房。踏進陽光房,能夠感受到強烈日光所帶來的陣陣暖意。在這一年四季無霜期短、像冰窖的地方,能住上這樣敞亮、保暖的房屋,這是過去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特別是近幾年鄉(xiang) 裏建起太陽能電站,家家戶戶不僅(jin) 有電燈照明,還看上了電視、用上了冰櫃和洗衣機等電器設備,生活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看到次仁朗加在窗明幾淨的屋裏忙著倒酥油茶,不禁讓我想起30年前第一次去她家時的情景。那時,她一家五口人擠住在不到10平米的昏暗小屋內(nei) ,根本無法與(yu) 現在的近百平方米大房子相比。不過,也就在這間小土屋裏我給她拍了第一張照片,並保存至今。
1988年初冬,是我第二次搭卡車來到藏北無人區,來到嘎措鄉(xiang) ,目的是繼續完成我未完成的采訪工作。
1976年,為(wei) 了解決(jue) 畜草矛盾,西藏開發藏北無人區,15歲的次仁朗加跟著父母,同鄉(xiang) 裏60戶牧民群眾(zhong) 趕著牛羊,邊放牧邊遷徙,曆時一年,連鄉(xiang) 名一同搬遷到400多公裏以外的瑪威山下,完成了一次進入無人區的命運大遷徙。
10多年來,他們(men) 享受了大草原的恩惠,也領略了大自然的威力。大自然和生活本身增強了這個(ge) 牧民集體(ti) 的凝聚力。他們(men) 的感受是深刻的:一家一戶的放牧無法戰勝無人區頻繁的自然災害,隻有聯合起來靠集體(ti) 的力量,牧民才能在這裏更好地生存和致富。
牧民群眾(zhong) 告訴我:“過去我們(men) 進入無人區時,人均收入隻有290多元,現在增加到880多元,我們(men) 是靠集體(ti) 的力量戰勝無人區困難,摘掉貧困帽子的。”
因我不懂藏語,第一次獨闖藏北無人區吃了不少苦頭。再次來這裏,我把找名好翻譯當成了頭等大事。
由於(yu) 嘎措鄉(xiang) 走的是一條集體(ti) 化經營道路,包括次仁朗加在內(nei) 的所有鄉(xiang) 村幹部、醫生、教師,都和牧民群眾(zhong) 一樣根據工作好壞、成績大小拿不同等級的工分收入,年底再得到不同的勞動報酬。所以,我找到嘎措鄉(xiang) 白瑪書(shu) 記幫忙,最後選定了懂漢語、有文化的次仁朗加。
次仁朗加當時剛擔任鄉(xiang) 婦聯主任不久,加之丈夫長期在外做生意,她帶著兩(liang) 個(ge) 年幼孩子,十分辛苦。但她在給我當10多天臨(lin) 時翻譯時,隨叫隨到,十分稱職。以後數年,我時常想起嘎措鄉(xiang) ,一直有個(ge) 重返去看看的心願。
圖為(wei) 唐召明給次仁朗加所拍攝的第二張肖像照 (唐召明2001年攝)
機會(hui) 來了。2001年,西藏成立了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已調到北京工作的我被任命為(wei) 副團長。於(yu) 是,利用科考機會(hui) ,我再次來到嘎措鄉(xiang) ,並見到了次仁朗加,給她拍攝了第二張肖像照。
圖為(wei) 次仁朗加使用手機與(yu) 外界通話聯係(唐召明2017年7月26日攝)
圖為(wei) 次仁朗加在新的安居房裏,使用冰櫃冷藏酥油與(yu) 牛羊肉(唐召明2019年9月20日攝)
2017年和2019年,我兩(liang) 次來藏北向牧民群眾(zhong) 捐贈高原撿拾車,有機會(hui) 兩(liang) 次再來嘎措鄉(xiang) ,分別給次仁朗加拍攝了使用手機通話和今天家裏添置冰櫃的照片。30年裏,幾張照片擺放一起,其時代變化躍然紙上,勝過千言與(yu) 萬(wan) 語。(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