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春走基層】機杼聲聲織就幸福夢

發布時間: 2020-01-21 19:5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冬日的西藏寒意襲人,而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縣城以北12公裏的拉孜鎮拉孜村謝瑪氆氌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內(nei) ,機杼聲和織工的歌聲在廠房內(nei) 此起彼伏,卻是格外熱鬧。


圖為(wei) 措姆正在編織氆氌 攝影:趙耀

  沐浴著陽光,措姆在合作社二樓的陽光房內(nei) 編織著氆氌。今年68歲的她是合作社裏的老員工了,2010年合作社剛成立時措姆就加入了合作社,一直工作至今。


圖為(wei) 措姆工作的氆氌編織間 攝影:趙耀

  合作社成立之初共有入場成員35人、其中織女30人、縫紉員5人。2017年合作社改擴建項目完成後,年加工民族產(chan) 品1萬(wan) 餘(yu) 件,銷售純收入達740萬(wan) 餘(yu) 元,截止目前共帶動185戶,年人均收入達4萬(wan) 餘(yu) 元,帶動9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圖為(wei) 正在編織卡墊的織工 攝影:趙耀

  合作社內(nei) 共有3間製作氆氌編織間(內(nei) 設30架紡織機、5台縫紉機)、2間卡墊紡織間,同時設有加工部、展銷廳、營業(ye) 部、染色房、倉(cang) 庫等共計12間。產(chan) 品主要有氆氌、邦典、藏袍、卡墊等近20種獨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和旅遊產(chan) 品。

 
圖為(wei) 編織卡墊現場 攝影:趙耀

  措姆就是90戶貧困戶中的一戶。20多歲時措姆就掌握了氆氌的編織技藝。但那時3個(ge) 女兒(er) 還小,家裏隻有丈夫和自己兩(liang) 個(ge) 勞動力,耕地、牲畜不足的他們(men) 隻能靠著編織氆氌維持家庭開銷,日子一直過得很拮據。


圖為(wei) 措姆的二女兒(er) 加央旺姆在編織卡墊 攝影:趙耀

  2010年,在了解了合作社的政策、效益和經營情況之後,措姆毅然加入了合作社,最起碼編織氆氌的原材料不用自己花錢了。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行模式,編織氆氌和卡墊的場地、原材料由合作社提供,銷售一件氆氌製作的邦典合作社抽成10元,卡墊抽成50元,剩下的錢全部歸織工所有。

 

  圖為(wei) 措姆(右二)和大女兒(er) 拉巴卓瑪(右一)、二女兒(er) 加央旺姆(左二)、小女兒(er) 米瑪倉(cang) 決(jue) (左一)合影 攝影:趙耀

  “我之前自己賣氆氌,當時編織氆氌的成本都是自己家裏出的,合作社成立之後成本都是合作社提供的,現在每年有3萬(wan) 多元的純收入。國家的政策很好,在國家的扶持下,我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措姆說。

  如今措姆的3個(ge) 女兒(er) 在合作社的扶持和培訓下學會(hui) 了卡墊編織技藝也加入到了合作社中,一年3個(ge) 人的純收入有7萬(wan) 多元。

 
圖為(wei) 正在編織氆氌的織工 攝影:趙耀

  措姆一家是這個(ge) 合作社的縮影,靠著傳(chuan) 統手工業(ye) ,90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偌大的廠房裏,那機杼聲和織工的歌聲裏,不隻是熱鬧,更洋溢著幸福的氣息。(新利平台 記者/趙耀)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