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追溯到1994年5月2日,我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hui) 赴青采訪團從(cong) 北京來到青海省格爾木市采訪。在聽取情況介紹時,我驚喜地獲悉:西藏那曲地區班戈縣跨省區在格爾木興(xing) 建了絨毛分梳廠,而班戈縣與(yu) 格爾木市有1000公裏之遙。對我而言,這可是一個(ge) 大新聞!我隨即前去采訪。
十分湊巧,在廠門口我見到兼任廠長的班戈縣委書(shu) 記王宏。他正好來廠裏察看生產(chan) 情況。一交換名片,他直呼熟悉我。原因在於(yu) 他讀過我和張萬(wan) 象合作出版的《神秘的藏北無人區》一書(shu) 。
圖為(wei) 藏族女工正在進行犛牛絨的加工生產(chan) (唐召明1994年5月2日攝)
千百年來,藏北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隨時令而遷的遊牧生活,牧業(ye) 經濟一直處在自然放牧的狀態,草原抗災能力很低。雖然國家對西藏牧業(ye) 生產(chan) 給予大力支持,牧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受傳(chuan) 統觀念的束縛,牲畜“惜殺惜售”現象仍很嚴(yan) 重,牧民僅(jin) 滿足於(yu) 自給自足。
當時的班戈縣人口隻有3萬(wan) ,無水無電,縣財政收入每年在幾十萬(wan) 元徘徊。
以王宏為(wei) 首的縣領導一班人意識到,要讓牧民富起來,必須將草原的資源優(you) 勢變為(wei) 經濟優(you) 勢。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藏北有的是牛羊,靠牛羊能吃出名堂嗎?
走出藏北天地寬。王宏帶人上內(nei) 蒙、到寧夏。沿途所見所聞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從(cong) 牛絨裏分離出的牛絨加工成的牛絨衫、防寒服成了市場上倍受歡迎的高檔商品。而海拔4800米的班戈縣,有牛羊100多萬(wan) 頭(隻),發展毛紡工業(ye) 有著廣闊前景。
班戈人算了這樣一筆賬:按市場最高價(jia) 計算每公斤原牛絨毛40元,而搞成品加工,每噸原料淨增值8000元,如果每年加工能力為(wei) 200噸,就可增值160萬(wan) 元。這是多有可為(wei) 的事情啊!最後,經有關(guan) 部門考察論證,1993年2月,班戈縣告別封閉的自然經濟,正式立項建立絨毛分梳廠,並把廠址選在交通、信息、能源極為(wei) 方便的西藏大後方的青海省格爾木市。
沒有錢辦廠就像“巧媳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辦廠僅(jin) 一、二期工程投資就需要400多萬(wan) 元。對於(yu) 隻有19個(ge) 區鄉(xiang) ,還處於(yu) 貧困的班戈縣來說,是拿不出這麽(me) 多錢的。於(yu) 是,他們(men) 想到集資。通過集資借款等方式籌集資金80萬(wan) 元,加上格爾木銀行和那曲地區銀行的貸款支持,解決(jue) 了資金問題。
有了資金,租了廠房。1993年3月,絨毛分梳廠正式開始建設。8至10月間,洗毛機、梳毛機先後安裝調試成功。12月,完成原犛牛絨的洗、梳、紡、織加工一條龍,實現了藏北畜產(chan) 品由粗加工到精加工的曆史跨越。
圖為(wei) 過去手拿牧鞭的牧女格桑措姆(左四)和夥(huo) 伴次仁央金(左三)、央金卓嘎(左一)、梅朵娜珍(右一)等在一起分享勞動成果的優(you) 質無毛絨。她們(men) 是該廠的生產(chan) 能手,並被評為(wei) 廠先進工作者(唐召明1994年5月2日攝)
班戈絨毛分梳廠的工人除從(cong) 班戈縣招收青年牧民外,還從(cong) 寧夏、陝西等地請來12名技術人員和一些懂經營管理的人員,並送工人到內(nei) 蒙、西安、銀川、鹹陽等地接受培訓。
在工廠招收的89名藏族工人中,絕大多數青年來自牧區。他們(men) 平均年齡為(wei) 22歲。過去,手拿牧鞭的青年當上了藏北第一代產(chan) 業(ye) 工人。
在生產(chan) 車間,我采訪了身著藍色工作服、頭戴白色圓帽的女生產(chan) 能手格桑措姆,以及正在加工生產(chan) 牛絨毛線的央金卓嘎、次仁多吉、梅多娜珍和機修工覺昂、阿米、索朗次仁等青年工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我會(hui) 當上產(chan) 業(ye) 工人,我一定好好幹,為(wei) 家鄉(xiang) 爭(zheng) 光!”不善言詞,有些羞澀的格桑措姆說。
圖為(wei) 周末休息日,藏族女工在青海格爾木市的工廠前跳起歡快的藏族舞蹈 (唐召明1994年5月2日攝)
1994年金秋,“全國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15年使用成果展示會(hui) ”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ju) 行,班戈人展出了自己的“納木錯”牌高原犛牛絨衫。
穿慣了羊絨、毛呢服裝的首都市民一下子被西藏的犛牛絨衫迷住了;過去隻知道西藏有工藝品展覽的兄弟省市,也為(wei) 西藏有自己的工業(ye) 產(chan) 品而瞠目。人們(men) 的目光紛紛投向“納木錯”牌高原犛牛絨衫,一時間購買(mai) 的人擠滿了他們(men) 的櫃台。
我所拍攝的藏族女工阿吉姆推銷產(chan) 品的新聞照片第二天登上了國內(nei) 外的許多報紙。
三天中,“納木錯”牌高原犛牛絨衫創造了17萬(wan) 元的銷售記錄,為(wei) 西藏曆史之最。
此外,這家工廠還在西藏曆史上書(shu) 寫(xie) 了“三個(ge) 第一”。即西藏第一個(ge) 絨毛加工企業(ye) 、第一個(ge) 縣辦獨資企業(ye) 、第一個(ge) 走出西藏的資源性加工企業(ye) 。(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