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青稞衍生背後:農業科研人員有“魔法”

發布時間: 2020-04-24 20:2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青稞紅曲醋、高γ-氨基丁酸青稞米、高γ-氨基丁酸青稞粉、青稞雜糧膨化片……在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與(yu) 食品科學研究所一樓展示區裏,60餘(yu) 種青稞係列產(chan) 品展現眼前。

  從(cong) 泥土間成長,到車間“搖身一變”,數年來,西藏農(nong) 牧科研人員埋頭耕耘,施以“魔法”,讓粒粒青稞有了不平凡的衍生。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與(yu) 食品科學研究所一樓展示區裏展示的青稞係列產(chan) 品:青稞紅曲醋、高γ-氨基丁酸青稞米、高γ-氨基丁酸青稞粉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與(yu) 食品科學研究所一樓展示區裏展示的青稞係列產(chan) 品:青稞雜糧膨化片 攝影:王媛媛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耐寒能力強,是世界麥類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作物。從(cong) 青藏高原種植青稞以來,它便是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2003年,我們(men) 開始關(guan) 注青稞營養(yang) 價(jia) 值,做了青稞β-葡聚糖提取的研究。那時候,關(guan) 注青稞營養(yang) 加工的研究機構還較少。”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開發與(yu) 食品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玉紅說,近20年對青稞加工相關(guan) 基礎與(yu) 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一係列成果。

  2020年,張玉紅和團隊成員完成的“青稞產(chan) 業(ye) 化關(guan) 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西藏自治區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建立了青稞加工品質數據庫及釀造微生物資源庫,創製了青稞粒品質穩定化及柔性脫皮與(yu) 分級碾削製粉技術,開發青稞係列產(chan) 品60餘(yu) 種。

  張玉紅和其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關(guan) 注糌粑、青稞酒等傳(chuan) 統青稞產(chan) 品,力求通過科技研究,提高傳(chuan) 統青稞產(chan) 品的附加值,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

  “市售糌粑產(chan) 品保質期較短,口感差異性不大。市售的傳(chuan) 統青稞酒口感和風味和民間的有差距……”針對這些問題,張玉紅帶領團隊開展研究,建立了青稞主要品種營養(yang) 、風味、加工品質數據庫,提出了潔淨糌粑生產(chan) 技術方案,以解決(jue) 糌粑的保質期和口感問題。

  此外,團隊還通過在西藏自治區各地收集青稞酒酒曲,開展菌種篩查,建立了首個(ge) 西藏自治區傳(chuan) 統青稞酒發酵微生物菌種庫。“這些成果為(wei) 後續青稞產(chan) 品的多樣化、差異化開發,打下基礎。”

  現在,3項有關(guan) “青稞產(chan) 業(ye) 化關(guan) 鍵技術研究”的科技成果已成功轉化。“青稞精釀啤酒、青稞酵素生產(chan) 技術和青稞曲奇餅幹生產(chan) 技術已和兩(liang) 家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協議,預計6月,青稞精釀啤酒和青稞曲奇餅幹將投入市場。”

  “十三五”期間,張玉紅和團隊還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德琴3900莊園有限公司開展青稞米加工技術支持,指導企業(ye) 采取“政府推動、企業(ye) 主導、科技保障、農(nong) 民受益”的扶貧思路,走“科技+企業(ye) +農(nong) 戶”的生產(chan) 模式,通過“扶貧分紅+勞務收入+訂單收購受益+社會(hui) 幫扶”的方式開展精準扶貧。2019年企業(ye) 投產(chan) 以來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定日縣、昂仁縣扶貧分紅430萬(wan) 元,帶動618貧困戶脫貧。


圖為(wei) 張玉紅(左四)和團隊在企業(ye) 實地調研指導青稞產(chan) 品加工 圖片由張玉紅提供


圖為(wei) 張玉紅(右二)和團隊在企業(ye) 實地調研指導青稞產(chan) 品加工 圖片由張玉紅提供


圖為(wei) 張玉紅(右二)和團隊在青稞產(chan) 品加工技術創新平台實驗室做實驗 圖片由張玉紅提供

  作為(wei) 青稞的主產(chan) 區之一,2020年西藏計劃推廣青稞良種麵積190.57萬(wan) 畝(mu) ,力爭(zheng) 產(chan) 量穩定在80萬(wan) 噸以上。青稞產(chan) 量的穩定為(wei) 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基礎,也對科研人員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技術研發,推進精深加工,健全完善全產(chan) 業(ye) 鏈。

  依托目前國內(nei) 唯一的集青稞品質分析、產(chan) 品研發、中試試生產(chan) 、品質評價(jia) 、成果轉化技術服務一體(ti) 的青稞產(chan) 品加工技術創新平台未來,張玉紅和團隊還將以“大健康”理念研究青稞產(chan) 品,希望通過團隊的科研創新,讓青稞產(chan) 品擺上更多人的餐桌。

  青稞炒熟細磨成粉粒,便是餐桌上的主食糌粑;挑選顆粒飽滿的青稞曆經數次工序,便成為(wei) 清香醇厚的佳釀。千百年來,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們(men) 對於(yu) 青稞的加工“不加修飾”。如今,農(nong) 牧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讓青稞走出高原,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在終端消費的麵前,這不僅(jin) 拉近了青藏高原和祖國內(nei) 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距離,也讓粒粒青稞成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致富“金種子”。(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責編: 張亞男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