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自從(cong) 成立了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我們(men) 采集蟲草更放心、更安全了,以前挖蟲草時摩托車、拖拉機、帳篷等亂(luan) 停、亂(luan) 搭的現象已經不見了,再也不會(hui) 擔心會(hui) 有矛盾發生。”5月9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達色卡蟲草采集點,理塘縣甲窪鎮東(dong) 珠村村民澤鄧趴在廣袤的草原上,手持“小板撅”,滿意地說。
理塘縣是甘孜州南路地區最大的蟲草產(chan) 區,也是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一年中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年5月至6月的蟲草采集時節,蟲草采集點多達100餘(yu) 個(ge) ,來自縣內(nei) 外逾3萬(wan) 多群眾(zhong) 同時進山采集。
人員複雜管理難、細節隱患防控難、社會(hui) 維穩治安難,這是理塘縣蟲草工作主要“三難”。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理塘縣從(cong) 夯實黨(dang) 的組織建設入手,各區鄉(xiang) 鎮及駐點工作組成立了7個(ge) 聯合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又根據黨(dang) 員實際情況成立了若幹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駐點服務,形成“支部+”的蟲草采集管理模式,實現蟲草主產(chan) 區采集點黨(dang) 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白雪皚皚的群山中,帳篷頂上鮮紅的黨(dang) 旗獵獵飄揚,成為(wei) 4500米海拔之上最亮麗(li) 的風景線!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幹,黨(dang) 員圍繞群眾(zhong) 轉。蟲草山上,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采取“牧羊式”管理模式,黨(dang) 員與(yu) 采集群眾(zhong) 同吃同住,亮出身份,深入一線,將管理服務延伸到群眾(zhong) 身邊。“有困難找黨(dang) 員,有問題找黨(dang) 員,臨(lin) 時黨(dang) 支部讓3萬(wan) 餘(yu) 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有了‘主心骨’和堅強‘後盾’。”中共理塘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鄭登明說。
“我們(men) 隔三差五就到山上來巡查一次,一方麵要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進行宣講,另一方麵要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甲窪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格乃桑登說,他們(men) 一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晚上,等村民們(men) 挖蟲草下山了,就在帳篷裏給他們(men) 講解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法律等方麵的知識,讓村民以前“有糾紛靠拳頭”的觀念徹底改變。
理塘縣甲窪鎮卡娘村村民曲吉,每挖完一根蟲草,都要對挖過的地方進行回填,在山上吃完幹糧後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裝到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免費發放的環保垃圾袋裏,帶下山後倒到統一的垃圾場。他說,現在在蟲草山上,沒有以往可見的酒吧、歌舞廳、賭博等場所,小賣部禁止銷售酒類和違禁品,禁止攜帶管製刀具,摩托車一律禁入蟲草采集地。
“通過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充分發揮黨(dang) 員的帶頭作用,做好蟲草采集協調和管理工作,拉近了幹群之間的關(guan) 係,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采集期間有了堅強的依靠。”理塘縣甲窪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尼瑪澤仁說。(新利平台 通訊員/葉強平 紮西曲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