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白瑪,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圓夢的西藏英雄

發布時間: 2020-05-19 13:26:00 來源: 新利平台

  1月9日,京城陽光燦爛。我陪同來京治病的老朋友白瑪和他的女兒(er) 、女婿及翻譯加央玉珍,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幫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圓了一生的夢想。


這是白瑪在天安門城樓向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行注目禮(唐召明提供,2020年1月9日攝)

  今年78歲的白瑪是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原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所領導的鄉(xiang) 在藏北高原一隅創造了一個(ge) 政治和經濟上的“小特區”:整個(ge) 西藏僅(jin) 有的一個(ge) 未實行牲畜私有私養(yang) 的牧業(ye) 鄉(xiang) 。這個(ge) 牧業(ye) 鄉(xiang) 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是獨特的——至今仍然保留著“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ti) 經濟,實行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如今,這個(ge) 鄉(xiang) 已實現了定居、通路、通電、通信和通廣播電視,人均現金收入近年來連續在2萬(wan) 元以上,成為(wei) 西藏少有的富裕鄉(xiang) 村。

  我與(yu) 白瑪書(shu) 記相識32年了,不由得想起采訪這位老英雄的許多往事。


圖為(wei) 作者陪同白瑪登上天安門城樓後,兩(liang) 人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20年1月9日攝)

  1988年初冬,是我第二次獨闖藏北無人區。事情湊巧,我在那曲鎮等候便車時,雙湖辦事處(現改為(wei) 雙湖縣)設在那曲鎮的西亞(ya) 爾公司有人告訴我,嘎措鄉(xiang) 白瑪書(shu) 記正在那曲地區黨(dang) 校基層幹部培訓班學習(xi) 。他正是我追尋千裏想采訪的人物。

  那曲黨(dang) 校在那曲鎮東(dong) 南邊,從(cong) 那曲飯店步行要走半個(ge) 多小時。訪問雙湖西亞(ya) 爾公司的第二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我倆(lia) 暢談了兩(liang) 次。白瑪書(shu) 記來自牧區基層,漢語不通,我也說不通藏語,多虧(kui) 他同屋的學員、原雙湖辦事處尼瑪區吉瓦鄉(xiang) 青年鄉(xiang) 長石秀次仁當翻譯,才解決(jue) 了語言不通的問題。

  白瑪身材魁梧高大,穿一件普通的黑白兩(liang) 色老羊皮藏袍,腰前掛著鑲有紅色瑪瑙、裝有7發子彈的銀質彈夾,一雙濃眉下,閃亮的眼睛透著聰慧的光華,給人留下精明能幹的印象。

  人們(men) 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嘎措鄉(xiang) 獨樹一幟,保留了集體(ti) 組織,根據實際情況製定責任製,生產(chan) 得到發展,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至關(guan) 重要的一條是鄉(xiang) 裏有個(ge) 好領導。

  這是白瑪(左)與(yu) 來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家中看望他的、當年率領申紮縣人民開發藏北無人區的老領導洛桑丹珍(右)在家中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3年7月27日攝)

  1972年,白瑪擔任嘎措鄉(xiang) 書(shu) 記後,帶領全鄉(xiang) 牧民艱苦奮鬥,使嘎措鄉(xiang) 很快摘掉貧困鄉(xiang) 帽子。1976年,開發藏北無人區,他們(men) 搬遷到雙湖草原,在這片野獸(shou) 出沒、渺無人煙的地方安了家。

  過去,地廣人稀的藏北無人區,交通不便,流通不暢。白瑪就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生產(chan) 經營流域,瞄準了外界更廣大的市場。

  從(cong) 1984年開始,他和鄉(xiang) 裏汽車司機一起,拉上羊毛、皮張等畜產(chan) 品去西藏阿裏地區普蘭(lan) 銷售,汽車返回時拉回牧民需要的貂皮、木碗、手表、民族用品等緊俏貨。每年去普蘭(lan) 一至兩(liang) 次,鄉(xiang) 裏一年僅(jin) 此項收入平均就有4萬(wan) 多元。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鄉(xiang) 裏還組織牧民在附近的孔孔茶卡、朋顏茶卡去挖鹽巴,一年銷售20多車。

  當采訪結束得知我將去嘎措鄉(xiang) 時,他那有力的大手握得我手直痛。他意味深長地說:“我代表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歡迎你這第一位去嘎措鄉(xiang) 的新華社記者!”並用藏文給在家的副鄉(xiang) 長瓊培和自己的妻子各寫(xie) 了封信讓我捎去。他說:“有什麽(me) 困難去找副鄉(xiang) 長瓊培。”


這是作者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白瑪(右)的家中采訪後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7年7月26日攝)

  數天後,我站在雙湖辦事處嘎措鄉(xiang) ,看到了全鄉(xiang) 男女老少在白瑪書(shu) 記帶領下自己動手所建設起的新家園:空曠的草原上過去沒有一個(ge) 羊圈和一間房屋,現在不僅(jin) 建設起了90多間房屋,還安裝了40台風力發電機。

  按照當時牧民自己的說法,他們(men) 已實現了群眾(zhong) 住房化、照明電氣化、牲畜羊圈化。而這“三化”背後,是他們(men) 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才換來的。

  1976年,一場罕見的狂風,撕裂了帳篷,刮散了牛羊,剛剛搬進雙湖草原的牧民麵臨(lin) 著嚴(yan) 峻的考驗。在狂風麵前,無數幹部、牧民挺身而出。時任嘎措鄉(xiang) 人民公社書(shu) 記的白瑪就是突出的一個(ge) 。他從(cong) 遷移來的全公社60戶人家,345人中,抽出70多名青壯年牧民組成突擊隊,活躍在抗災保畜的最前沿。他們(men) 追回牛羊,搶救弱畜,風口搶草,在背風處修築羊圈——撿幹草的隊伍裏,有白瑪7歲的女兒(er) 德卓,她背著小口袋,跟大人一樣,在狂風中奔跑,為(wei) 牲畜撿草。大家勸白瑪:“風這麽(me) 大,快叫孩子回去吧!”他說:“不要緊,就讓她和開發雙湖草原的事業(ye) 一起成長吧!”書(shu) 記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在嘎措鄉(xiang) ,男女老少都上陣了,整整幹了12天。臉被風吹裂了,變粗糙了,火辣辣的痛;手被幹草劃開了口子,流出了血,沒人叫苦,沒人逃避。全公社共撿回幹草38000斤,牲畜過冬有了充足的飼草。在這場風災中,有效地減少了瘦弱牛羊的死亡。在氣候惡劣的高寒牧區,大家創造了奇跡。


這是白瑪夫婦與(yu) 孫女們(men) 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家中院門前,目送來家中看望的客人(唐召明2013年7月27日攝)

  幾十年過去,今天這位聞名藏北高原的老英雄因年高體(ti) 弱,專(zhuan) 程來北京看病,並有一大願望:那就是想到天安門城樓看看。於(yu) 是,我幫他圓了這個(ge) 夢想。

  白瑪老書(shu) 記站在天安門城樓,向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行注目禮,以此表達對祖國的深沉摯愛和美好祝福。(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