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西藏山南河灘上建起幸福村
新利平台訊 央金卓瑪抱著外甥送我們(men) 走出自家小院。院子裏,綠草探頭、玫瑰綻放,馨香馥鬱。眼前的景致很難讓人想象:19年前,這裏是風沙肆虐的河灘地。
從(cong)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區出發,汽車沿著國道349線向西行駛約30公裏,一處整齊的藏式小樓群映入眼簾。這裏是央金卓瑪的家,地處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山南市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一角 攝影:趙耀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村民央金卓瑪和外甥在自家客廳 攝影:趙耀
這是央金卓瑪的第三個(ge) 家。
2001年,15歲的央金卓瑪跟隨家人從(cong) 山南市錯那縣曲卓木鄉(xiang) 搬遷到生產(chan) 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紮囊縣紮其鄉(xiang) 。一同遷來的,還有曲卓木鄉(xiang) 58戶和紮囊縣89戶共147戶群眾(zhong) 。
148戶、700人的新居所,起名“德吉新村”。“德吉”在藏語中意為(wei) “幸福”,這個(ge) 名字承載著人們(men) 的希望:挪出窮窩、奔向幸福。
“那時候,這裏都是沙地。這個(ge) 季節到處都是一種開紫花的植物,沒有樹。”平整土地、清理石塊,運土換土,修建房屋。河灘荒地上,大家住進了新房,分到了土地。
那一年,次仁多吉16歲。“那時候,感覺自己什麽(me) 都不知道。”他說,村裏好多人看到公路上有汽車,都要打望,直到汽車駛出視線外。
雅魯藏布江的南岸,一切都是新的,屬於(yu) 德吉新村的故事剛剛開篇。
人們(men) 在客土改良的1400畝(mu) 土地上種下青稞、油菜、土豆等農(nong) 作物。雖然耕地和基本口糧有了保障,但生活依舊比較困難。這讓央金卓瑪不得不中斷學業(ye) ,跟隨姐姐前往山南市乃東(dong) 區務工。
河灘地上,樹漸漸多了起來,村裏也多了些綠意。
2008年,次仁多吉高中輟學回到德吉新村,擔任村團支部書(shu) 記,投身家鄉(xiang) 建設。
“在紮囊縣城讀書(shu) 回村時,司機一聽去德吉新村,都不願意去。”曾經,一提起德吉新村,周邊的幹部群眾(zhong) 就直搖頭。“以前這裏打架鬥毆、喝酒鬧事的事情很多,縣裏、鄉(xiang) 裏安排這裏的‘兩(liang) 委’班子都要多方考慮、強強配備。”同行的一位紮囊縣幹部說。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一角 攝影:趙耀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多功能活動健身室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開展氆氌編織培訓(資料圖) 翻拍:王媛媛
明顯的變化,始於(yu) 2014年。德吉新村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投入使用,村民們(men) 再次搬遷。大家也更加願意學手藝、外出務工,提高家庭收入了。
彼時,央金卓瑪有了小家。丈夫張祿國是四川人,兩(liang) 人在工地上相識。2005年,兩(liang) 人喜結連理,央金卓瑪家的院子蓋起了一間房子。
在內(nei) 地待了6年後,一家四口回到家鄉(xiang) 。搬遷時,央金卓瑪分到了160多平方米的兩(liang) 層藏式小樓,他們(men) 帶著兩(liang) 個(ge) 孩子搬出了媽媽家,開始新的生活。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照顧家庭、孩子就近上學,這個(ge) 民族通婚家庭“分工明確”,為(wei) 幸福生活奮鬥。
村裏逐步發展壯大了蔬菜種植基地、奶牛養(yang) 殖基地、苗木基地和大型機械租賃等一批集體(ti) 經濟。稍有空閑,央金卓瑪就去村裏的種養(yang) 殖基地打零工,增加家庭收入。
2018年9月,靠著丈夫在拉林鐵路上務工和自己打零工,她們(men) 向村裏提出申請: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民主評議和“兩(liang) 公示一公告”,央金卓瑪一家摘掉了“窮帽子”。
去年,丈夫張祿國在拉林鐵路上打工收入有近6萬(wan) 元。家裏兩(liang) 個(ge) 孩子的讀書(shu) 不用她操太多心,母親(qin) 的身體(ti) 也挺好,央金卓瑪覺得現在的生活很是不錯。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村民央金卓瑪在客廳擺放的家庭合照 攝影:趙耀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村民央金卓瑪家的脫貧光榮證 攝影:趙耀
回村12年,次仁多吉在大家的信任下,從(cong) 村團支部書(shu) 記一步步走向村主任崗位。去年,村裏的人均收入達到1.2萬(wan) 元,在他看來,幸福村的生活還能更好。
“村裏要建農(nong) 貿市場,將小賣部、茶館、農(nong) 機維修等商鋪集中起來,方便大家的生活。還要種苗圃、擴大奶牛養(yang) 殖規模,壯大集體(ti) 經濟。這樣一部分村民外出務工,一部分村民就近、就便務工,實現多渠道增收。”
從(cong) 山溝溝搬到國道邊,已有19年。這裏的人在適應新的環境,環境也在磨礪著人。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村民央金卓瑪家院子裏盛開的玫瑰 攝影:趙耀
圖為(wei) 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德吉新村村民晾曬苜蓿草 攝影:趙耀
185戶、800多人的德吉新村,在黨(dang) 和國家各項政策扶持下,成功從(cong) 一窮二白的無名村變成典型示範村。“2016年度紮囊縣優(you) 秀村(居)兩(liang) 委班子”“2017年山南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等榮譽獎牌、獎狀放在村委會(hui) 一間會(hui) 議室裏。
女兒(er) 尼瑪卓瑪讓姨媽從(cong) 四川寄來的玫瑰苗已在央金卓瑪家的小院裏散發芳香;養(yang) 殖基地種植的苜蓿草又到了收割期,村民們(men) 忙著晾曬;村裏組建了文藝演出隊,16名隊員每晚都要抽出兩(liang) 小時排練節目,為(wei) 村民們(men) 獻上文化大餐……曾經的河灘地上,“幸福村”村民們(men) 靠著勤勞的雙手,忙碌著各自的工作,織就一個(ge) 又一個(ge) 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王媛媛 趙耀 賈華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湖南援藏引進的萬頭藏香豬產業項目落地西藏山南
近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人民政府與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就隆子萬頭藏香豬產業項目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首期投資約1億元,項目落地後將助力當地產業發展,幫助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詳細] -
西藏山南邊境管理支隊民警種下綠洲夢
沙漠裏會長出綠洲嗎?很多人的回答或許會持有猶豫。而對於此問,西藏山南邊境管理支隊的民警們很肯定地回答道:會!一定會![詳細] -
西藏山南:瓊結鎮老黨員達娃的責任與擔當
再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先後擔任雪鄉(現為瓊結縣瓊結鎮)會計,雪鄉民辦小學教職員等工作。1974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