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四川壤塘:扶貧必先扶“智” 非遺傳習所終成脫貧新答案

發布時間: 2020-06-14 12:17:00 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壤巴拉非遺傳(chuan) 習(xi) 創業(ye) 園攝影:楊眉笑

  新利平台訊 “現在我們(men) 的藏陶已經遠銷浙江、上海和川內(nei) 各地,銷售訂單已經簽到了明年,十幾名學員每天加緊製作還是供不應求。”近日,當記者來到位於(yu)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壤塘鎮的壤巴拉非遺傳(chuan) 習(xi) 創業(ye) 園時,教師孟蘭(lan) 自豪地告訴記者。

  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內(nei) 容。壤塘縣依托良好生態、厚重文化和多彩民俗這筆最大“財富”,牢記脫貧攻堅這一最大使命,使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縣域經濟最重要的支柱,助推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


圖為(wei) 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壤塘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財神居住的地方”卻最為(wei) 積貧積弱

  位於(yu)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縣,地處川甘青結合部,阿壩州西部。壤塘雖然在藏語裏意為(wei) “財神居住的地方”,卻是全省45個(ge) 深度貧困縣中生產(chan) 條件最差、經濟最弱小、貧困程度較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縣。

  幅員麵積6863平方公裏的壤塘縣,共有44個(ge) 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73.3%;貧困戶2150戶,占農(nong) 村總戶數的25.3%;貧困人口9583人,占農(nong) 村人口的26.6%。總體(ti) 呈現“貧困麵廣量大、程度深、貧病疊加、難脫貧易返貧”的特征。


圖為(wei) 參加唐卡繪畫課的學員(壤塘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扶貧必先扶“智” “文化強縣”探索出扶貧新路徑

  為(wei) 了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近年來,壤塘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文化強縣”的目標,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以梵音、唐卡、藏戲、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遺為(wei) 核心,以非遺傳(chuan) 習(xi) 所、文化產(chan) 業(ye) 園為(wei) 載體(ti) ,以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助力脫貧攻堅為(wei) 重點,通過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具有影響力的非遺文化品牌,加快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促使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探索出了壤塘文化扶貧新路徑。

  事實上,在非遺傳(chuan) 承演習(xi) 所學習(xi) 唐卡、藏戲、石刻等傳(chuan) 統技藝的學員們(men) ,大多為(wei) 文化程度不高的貧困群眾(zhong) 。“讓家境貧困、待業(ye) 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門手藝以改善他們(men) 的生活。”這是壤塘縣各級黨(dang) 政的初衷。

  為(wei) 將散落在民間的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傳(chuan) 承和保護,從(cong) 2012年起,壤塘從(cong) 扶持藏戲演出開始,然後逐步擴大到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陶藝、覺囊梵音、傳(chuan) 統服飾、川西北民歌等,一大批民間技藝傳(chuan) 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藝,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參與(yu) 和投入。47個(ge) 傳(chuan) 習(xi) 所有上千個(ge) 就業(ye) 崗位,為(wei) 全縣青少年和貧困戶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目前,傳(chuan) 習(xi) 所裏製作的多項文化產(chan) 品已產(chan) 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部分農(nong) 牧民實現不離鄉(xiang) 、不離村、不離土、不離牧就能增收,為(wei) 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wei) 進行唐卡創作的學員攝影:戚宇

  不忘初心 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建設保持原汁原味

  在傳(chuan) 習(xi) 所建設過程中,壤塘摒棄過度商業(ye) 化模式,保留口口相授、手手相傳(chuan) 的手工作坊生產(chan) 形式,注重體(ti) 現珍藏性、觀賞性和宜居性,著力突出文化化、本地化、生活化,原汁原味體(ti) 現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2016年壤塘縣政府出台了《關(guan) 於(yu) 促進壤塘縣文化創新發展的決(jue) 定》,專(zhuan) 門聘請西南民族大學的專(zhuan) 家完成了《壤塘文化發展規劃(2016—2025)》,聘請了四川省社科院編製完成了《壤塘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ti) 規劃》,明確了壤塘文化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


圖為(wei) 壤巴拉非遺傳(chuan) 習(xi) 創業(ye) 園獲得的各類證書(shu) 攝影:楊眉笑

  有了文化產(chan) 業(ye) 還要名氣。如今的壤塘,壤巴拉鍋莊、賽馬會(hui) 等一個(ge) 個(ge) 耳熟能詳的文化活動吸引了更多遊客走進壤塘,體(ti) 驗壤塘原生態非遺文化。壤塘縣計劃通過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具有影響力的非遺文化品牌,提升壤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不斷提高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中之重,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在全國脫貧攻堅大局中有著特殊重要地位,更應集中優(you) 勢兵力攻堅。文化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一個(ge) 產(chan) 業(ye) 鏈長、群眾(zhong) 參與(yu) 度高的產(chan) 業(ye) ,壤塘把文化精準扶貧作為(wei) 脫貧攻堅最重要的路徑,充分發揮文化扶貧特殊功能,用文化充實精準扶貧內(nei) 涵,走出一條“文化精準扶貧”新路,讓文化扶貧為(wei) 脫貧攻堅持續注入強勁動力。(新利平台 記者/楊眉笑)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