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生態環保優先助推脫貧攻堅 綠水青山亦是農牧民致富靠山

——記護林員都傑七林的生活變化

發布時間: 2020-06-14 13:04: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生態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立州之本、發展之基和民生所係。近年來,迪慶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環保優(you) 先、路色發展之路。” 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常務副州長徐鵬聲介紹生態保護對迪慶未來發展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時如是說。


圖為(wei) 普達措國家公園風光

  脫貧攻堅與(yu) 環保優(you) 先對於(yu) 迪慶州來說,根本不是選擇題。把生態作為(wei) 立州之本,采取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讓當地群眾(zhong) 吃上“旅遊飯”,帶領貧困農(nong) 牧民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是迪慶州政府對當地百姓的鄭重承諾。

  現在的香格裏拉普達措國家公園裏,水草豐(feng) 美的青青牧場、百花爭(zheng) 豔的濕地草場、涓涓小流匯成的高山湖泊,構成一幅美麗(li) 的自然畫卷。這裏天高雲(yun) 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照進了現實。


圖為(wei) 普達措國家公園湖泊風光

  隨著普達措國家公園知名度日漸提高,當地百姓的收入也逐漸提升。都傑七林是香格裏拉市建塘鎮紅坡村委會(hui) 洛茸村民小組村民,與(yu) 其他藏族群眾(zhong) 一樣要放牧、種青稞。不同的是,都傑七林有了另一個(ge) 身份——生態護林員。

  20世紀90年代末期,都傑七林家辛苦勞作一年也隻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為(wei) 了生計,我們(men) 不得不靠山吃山,砍樹、賣木材、打獵。”回憶起過往,都傑七林說,砍伐和捕獵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影響。


圖為(wei) 普達措國家公園護林員都傑七林接受記者采訪

  2006年起,當地按照“政府主導、保護優(you) 先、特許經營、社區共榮、社會(hui) 監督”的原則,開始探索建設國家公園。

  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觀念更加深入人心。2015年1月,普達措國家公園被正式列為(wei)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區域之一。出於(yu) 保護及規範管理需要,社區居民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和旅遊經營方式必將受到影響。為(wei) 妥善處理國家公園建設與(yu) 社區發展的關(guan) 係,充分保障並發展原住民利益,迪慶藏族自治州出台了普達措國家公園反哺社區發展實施方案,建立了社區生態補償(chang) 機製,每年由經營公司從(cong) 旅遊產(chan) 業(ye) 收入中拿出專(zhuan) 項資金,用於(yu) 社區的直接經濟補償(chang) ,並適當解決(jue) 當地村民就業(ye) 。

  據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生態反哺這一模式不僅(jin) 讓社區群眾(zhong) 增加了經濟收入,也提高了他們(men) 保護生態的意識。

  如今,都傑七林一家7口人按照相關(guan) 標準領到了反哺資金;自己當護林員每月有固定收入;家裏還養(yang) 著30多頭犛牛……2019年累計年收入已達10萬(wan) 餘(yu) 元。


圖為(wei) 普達措國家公園自然草場風光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men) 的收入也不斷提高。現在巡山還經常能碰到野生動物,以前幾乎絕跡的動物也出現了,數量還不少。”都傑七林麵帶微笑告訴記者,一家人在國家公園裏種地放牧,護林保護環境,還在公園裏“上班”,日子過得比蜜甜。(新利平台 記者/周晶)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