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西藏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發布時間:2020-06-29 14:32:00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現場 攝影:王淑

  新利平台訊 首次構建高寒隧道結構多物理場耦合理論,攻克米拉山特長公路隧道建設難題,防裂基布科研成果的應用提高了高等級公路使用壽命;“藏醫藥浴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我國第40個(ge) 入選《非遺公約》名錄的遺產(chan) 項目。

  大麵積示範推廣“藏青2000”“喜拉22”等青稞良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0%,畝(mu) 均增產(chan) 25公斤以上;首次繪製出犛牛全基因組物理圖譜;成功繪製首個(ge) 青藏高原特有魚類黑斑原鮡的全基因組圖譜,填補青藏高原魚類基因組學研究空白;

  突破了全變流器型電源供電係統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解決(jue) 了青藏地區5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供電難題……如此碩果累累得益於(yu) 一大批科研項目的研究發現和成果轉化。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現場 攝影:王淑

  6月28日,西藏自治區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表彰了2018年度和2019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yu) 技術獎獲得者;對2018年度和2019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二等和三等共40個(ge) 項目進行了表彰。

  “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科技事業(ye) 緊扣創新型西藏建設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建平台、攻專(zhuan) 項、促轉化、廣普及”的科技工作要求,著力提升創新體(ti) 係效能,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圖為(wei) 2018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劉務林發言 攝影:王淑

  據了解,2016年至2019年期間,西藏科技領域共評選出科學技術獎80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29項、三等獎35項,傑出貢獻獎2人,專(zhuan) 利申請和授權量大幅度增加。隨著科技進步和不斷創新,2018年西藏自治區專(zhuan) 利有效數2027件,其中發明專(zhuan) 利600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835件、外觀設計專(zhuan) 利592件,專(zhuan) 利密度由2016年的1.19件/萬(wan) 人提高至2020年2件/萬(wan) 人。

  為(wei) 做好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支撐服務和協調保障工作,西藏自治區成立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服務對接全國1200餘(yu) 名科考隊員,組織召開科考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140餘(yu) 場,對接協調西藏130名科研人員全程參與(yu) 已開展的科考活動,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考成果。


圖為(wei) 2019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王保海發言 攝影:王淑

  “極目一號”浮空艇首次獲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數據,首次呈現青藏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係統的整體(ti) 麵貌,首次發現裂腹魚類和高原鰍的分布海拔超過5200米,首次在墨脫發現燕鳳蝶分布,初步建成雅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平台。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已采集大氣、水文、土壤、動植物、微生物等各類樣品5.7萬(wan) 餘(yu) 份。

  在深化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方麵,西藏自治區示範推廣青稞增產(chan) 、犛牛肉羊育肥、特色果蔬種植、種草養(yang) 畜等實用技術,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促進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僅(jin) “科技富民強縣穩邊”專(zhuan) 項帶動項目實施區680戶1790人實現增收。為(wei) 加強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應用,西藏建立長期穩定支持的農(nong) 牧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或示範點70餘(yu) 個(ge) ,整合科研資金3.38億(yi) 元用於(yu) 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和邊境小康村建設。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現場 攝影:王淑

  在科技支撐特色農(nong) 牧業(ye) 發展方麵,西藏大麵積示範推廣藏青2000、喜拉22等青稞良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0%,畝(mu) 均增產(chan) 25公斤以上。首次建立青稞種質資源鑒定評價(jia) 體(ti) 係和核心種質庫,首次繪製青稞全基因組遺傳(chuan) 圖譜,填補了國際空白。“類烏(wu) 齊犛牛”“象雄半細毛羊”通過國家農(nong) 業(ye) 部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審定。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一年一胎關(guan) 鍵技術難題,首次繪製出犛牛全基因組物理圖譜。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氣候複雜多樣、生態類型豐(feng) 富多樣,為(wei) 真菌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棲所,以中科院微生物所為(wei) 主的研究團隊,長期以來從(cong) 事青藏高原真菌資源及多樣性係統研究。此次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經濟真菌資源研究與(yu) 評價(jia) 利用”獲得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項目參與(yu) 人員普布多吉說:“關(guan) 於(yu) 青藏高原經濟真菌資源研究已經開展了30多年,並構建了國內(nei) 首個(ge) 青藏高原重要經濟真菌活性產(chan) 物資源庫,成功轉讓了猴頭菇、杏鮑菇、冬蟲夏草等相關(guan) 專(zhuan) 利和開發利用技術。”


圖為(wei) 2018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瓊卓瑪 攝影:王淑

  在藏醫藥方麵,西藏自治區研製並頒布藏藥材地方標準102項,數字化藏醫藥古典文獻2400餘(yu) 部;編纂出版《藏藥材圖譜大全》,收錄2192個(ge) 常用藏藥材品種;“藏醫藥浴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我國第40個(ge) 入選《非遺公約》名錄的遺產(chan) 項目。

  在清潔能源方麵,西藏自治區首家新能源檢測中心獲批檢驗檢測機構(CMA)資質認定;繪製西藏電網500kV輸電通道雷電地閃密度分布圖;建立第一個(ge) 藏中電網電能質量仿真數據模型;突破了全變流器型電源供電係統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解決(jue) 了青藏高原5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供電難題。


圖為(wei) 獲獎代表合影 攝影:王淑

  支撐生態保護建設方麵,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那曲城鎮科學植樹”科研攻關(guan) 建成試驗基地625畝(mu) ,綠化示範500餘(yu) 畝(mu) ,引進樹種46種17萬(wan) 餘(yu) 株,鑒定高抗樹種16種,繁育適生樹種10餘(yu) 種,篩選出雲(yun) 杉、圓柏、樟子鬆、高山柳等自然越冬樹種4種,苗木越冬保存率達到80%以上。

  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自治區主席齊紮拉表示,“今年我們(men) 將同全國人民一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同時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的特殊影響,麵臨(lin) 的形勢和挑戰更加嚴(yan) 峻和複雜,迫切需要我們(men) 將科技創新全麵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戰場,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西藏自治區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區域創新體(ti) 係建設,著力支撐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協調推進平安西藏建設、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健康西藏建設、美麗(li) 西藏建設,完善科技創新製度,為(wei) 加快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力爭(zheng) 到2025年,西藏區域創新體(ti) 係更加健全,自主創新能力更加突出,創新創業(ye) 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創新製度體(ti) 係更加成熟,創新型西藏建設步伐更加鏗鏘有力。(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趙二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