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抗美援朝70周年】銘記•致敬•奮鬥 為奪取新時代偉大勝利再出征

發布時間:2020-10-21 15:30:00來源: 新利平台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xiang) ……”70年前,首批入朝官兵中的一名指導員寫(xie) 下了這首出征詩,短短幾十字,卻成為(wei) 新中國一個(ge) 時代的文化符號。70年來,每當這首《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戰歌》響起,人們(men) 依然會(hui) 憶起那些激情歲月和戰火硝煙,感受到壯歌未歇,士氣如虹,振奮人心的激流在心中湧動。

  銘記——永遠的愛國主義(yi) 豐(feng) 碑

  1950年6月,朝鮮內(nei) 戰爆發,以美國為(wei) 首的“聯合國軍(jun) ”入侵朝鮮,將戰火蔓延到鴨綠江邊。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首批作戰部隊跨過鴨綠江,這是對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nei) 戰、悍然侵入中國台灣海峽、入侵中國領土台灣、越過朝鮮半島“三八線”進而轟炸我國東(dong) 北邊境地區的強力回擊。

  曆時兩(liang) 年零九個(ge) 月,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浴血奮戰,共斃、傷(shang) 、俘敵71萬(wan) 餘(yu) 人。高擎愛國主義(yi) 旗幟的人民之師,滿懷同仇敵愾、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愛國情懷,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用鮮血和生命保家衛國,奏響愛國主義(yi) 的凱歌。

  致敬——遠征,為(wei) 了和平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勝利,是正義(yi) 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高舉(ju) 正義(yi) 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jun) 隊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偉(wei) 大勝利,為(wei) 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ye) 作出巨大貢獻。

  “這是美麗(li) 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你一定聽過這首歌——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它喚起每個(ge) 人的家國記憶,更是戰士們(men) 心境的寫(xie) 照:為(wei) 了祖國,為(wei) 了“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他們(men) 遠離家鄉(xiang) ,艱苦作戰。回望曆史,正是誌願軍(jun) 不畏強暴,前赴後繼,對正義(yi) 與(yu) 和平的篤定堅守,我們(men) 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抗美援朝精神,激勵著我們(men) 更加珍愛和平,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不懈奮鬥。

  奮鬥——永葆敢戰能勝的鬥爭(zheng) 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中美兩(liang) 國的綜合國力相差懸殊,可以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麵對著代表世界最高軍(jun) 事技術水平的美軍(jun)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毫不畏懼,直麵挑戰。

  裝備匱乏、氣候嚴(yan) 寒、補給困難,沒有讓英勇的誌願軍(jun) 退縮。無數的英雄以破釜沉舟的決(jue) 絕與(yu) 美軍(jun) 的飛機大炮對陣,將士們(men) 爬冰臥雪、前赴後繼,用身體(ti) 堵住敵人的槍口;抱起僅(jin) 剩的一個(ge) 炸藥包,拉燃導火索與(yu) 敵人同歸於(yu) 盡;為(wei) 了有效保存有生力量進行持久作戰,他們(men) 築成了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坑道工事,忍饑受凍仍堅持晝夜作戰殲敵……

  為(wei) 了祖國,為(wei) 了人民,為(wei) 了勝利;英勇頑強,不屈不撓,血戰到底!時隔70年,盡管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硝煙早已散去,我們(men) 仍能感受到誌願軍(jun) 敢打必勝、敢於(yu) 亮劍的信念。越是麵臨(lin) 重大挑戰越要鬥爭(zheng) 到底,越是麵臨(lin) 重大機遇越要團結奮鬥。著眼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yu) 我國正處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期,更加需要發揚抗美援朝精神,讓偉(wei) 大精神照亮必勝信念。

  英雄遠去,精神永存。共和國不會(hui) 忘記,人民不會(hui) 忘記“最可愛的人”。7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已成為(wei) 勇敢、堅毅、頑強、無畏的代名詞。10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觀“銘記偉(wei) 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yi) ——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抗美援朝戰爭(zheng) 鍛造形成的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戰士到底擁有怎樣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到底擁有怎樣的力量?在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一場場戰役、一個(ge) 個(ge) 英雄事跡中,在戰旗上留下的彈孔,將士們(men) 寧死不屈的臉上,在每一次聽到“雄赳赳,氣昂昂……”時,人們(men) 泛紅的眼眶和湧動的澎湃激情中,你會(hui) 找到答案。(新利平台 文/吳建穎)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