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十三五”西藏民生領域財政投入達80%以上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0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12月22日,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財政民生投入情況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財政廳保障民生投入情況。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說,在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堅決(jue) 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決(jue) 策部署,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中心工作,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年來,財政支出中用於(yu) 民生重點領域的支出占比達80%以上,年均增長10%以上。”

  扶貧資金年均增幅超過10%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自治區財政廳不斷建立健全財政涉農(nong) 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機製,牽頭製定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nong) 資金10餘(yu) 項政策製度、18個(ge) 方麵具體(ti) 措施,形成“多個(ge) 渠道引水、一個(ge) 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全力支持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

  “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累計投入脫貧攻堅整合資金753.88億(yi) 元,年均增幅超過10%,保障74個(ge) 貧困縣區摘帽、62.8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

  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5%

  嚴(yan) 格按照教育支出“兩(liang) 個(ge) 隻增不減”要求,科學配置財力資源,建立健全完善財政教育保障政策,從(cong) 體(ti) 製上保障教育事業(ye) 發展需要,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5%。

  實現學前至高中階段十五年教育“三包”、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助學金政策全覆蓋,補助標準達到年生均4200元,惠及60多萬(wan) 名學生。實現學前至高中階段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全覆蓋,惠及71萬(wan) 多名學生。

  實現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義(yi) 務教育階段農(nong) 牧民子女全覆蓋,補助標準達到年生均800元,惠及43萬(wan) 多名學生。落實鄉(xiang) 鎮教師生活補貼製度,標準達到月人均1500元。完善教育脫貧政策體(ti) 係,支持推進教育脫貧攻堅,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本專(zhuan) 科和研究生實行免費教育補助。

  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城鄉(xiang) 藏漢雙語幼兒(er) 園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支持實施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

  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近20%

  從(cong) 製度層麵上,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yu) 醫療救助、應急救助互為(wei) 補充銜接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ti) 係,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近20%。

  推動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整合,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585元,高於(yu) 國家標準35元。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建立村醫崗位補貼製度,年人均補助達到13200元;按每村每年1萬(wan) 元的標準,支持村衛生室能力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準達到年人均94.82元,高於(yu) 國家標準20.82元。

  全力支持公立醫院改革,提升醫療救治能力。支持西藏自治區醫院、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自治區婦產(chan) 兒(er) 童醫院等重大民生項目建設。

  支持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包蟲病防治取得階段性成就;支持城鄉(xiang) 居民、在編僧尼免費體(ti) 檢、先心病兒(er) 童和貧困白內(nei) 障患者免費救治,繼續實施優(you) 生優(you) 育特殊家庭特別扶助政策;大力推進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支持藏醫藥事業(ye) 發展傳(chuan) 承。

  社會(hui) 保障事業(ye) 實現新提升

  健全城鄉(xiang) 居民統一的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險製度,基礎養(yang) 老金標準達到月人均185元,待遇確定和基礎養(yang) 老金正常調整機製初步建立。

  完善城鄉(xiang)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標準分別達到月人均847元、年人均4713元。

  實現五保供養(yang) 和孤兒(er) 收養(yang) “雙集中”,農(nong) 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救助生活補助達到年人均13213元,分散供養(yang) 救助生活補助達到年人均7070元。建立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製度,月人均標準分別達到100元、200元。

  完善住房保障體(ti) 係,紮實推進棚戶區改造等為(wei) 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

  累計安排就業(ye) 補助資金63億(yi) 元

  “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就業(ye) 補助資金63億(yi) 元,全區城鎮新增就業(ye) 21.06萬(wan) 人,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108%。城鎮登記失業(ye) 率控製在3%以內(nei) ,未超出計劃目標。實現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433萬(wan) 人次,轉移貧困人口勞動力18.74萬(wan) 人,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從(cong) 就業(ye) 創業(ye) 基本生活保障、社會(hui) 保險補助、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chang) 、一次性創業(ye) 啟動支持、住房補貼、交通補貼、見習(xi) 補助等方麵予以補助,支持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

  截至10月,西藏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ye) 生27769人,就業(ye) 率達93.52%。

  文化科技體(ti) 育領域財政投入年均增長19.6%

  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e) 發展,支持圖書(shu) 館、群藝館、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按60萬(wan) 元標準安排縣級民間藝術團補助經費,按5萬(wan) 元標準安排村(居)文藝演出隊補助經費。出台文藝創作扶持與(yu) 獎勵管理辦法,大力扶持西藏題材文藝作品創作。

  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安排應用技術研究與(yu) 開發資金10.6億(yi) 元,促進農(nong) 牧科技研究成果轉化。落實農(nong) 牧民科技特派員生活補助政策。支持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

  支持體(ti) 育事業(ye) 發展,統籌彩票公益金等,支持群眾(zhong) 體(ti) 育活動開展、公共體(ti) 育設施建設及大型體(ti) 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

  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年均增長19.5%

  累計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89.28億(yi) 元,年均增長19.5%。

  支持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製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強化濕地保護和恢複,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及生態脫貧崗位補助政策。支持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工作,拉薩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水生態係統治理修複工程順利實施。建立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安排資金18.19億(yi) 元,支持實施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支持實施極高海拔地區農(nong) 牧民生態搬遷工程,對遷入地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和遷出地生態修複予以補助,推動實現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年均增長15.2%

  “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邊境地區轉移支付76.88億(yi) 元,年均增長15.2%,比“十二五”時期增加41.08億(yi) 元,增長114.7%。

  大力實施興(xing) 邊富民行動,盤活存量資金,加大有關(guan) 專(zhuan) 項資金整合力度,累計統籌整合資金166.25億(yi) 元,支持邊境小康村建設,通過以工代賑促進邊民增收。

  堅持財力向邊境地區傾(qing) 斜,對邊境縣的轉移支付年均比非邊境縣高20%。實施差異化邊民補助政策,未定國界一線邊民補助達到6000元,二線邊民補助5400元;已定國界一線邊民補助5000元,二線邊民補助4500元。

  基層政權建設夯實新基礎

  每個(ge) 村(居)每年安排10萬(wan) 元黨(dang) 建工作經費和20萬(wan) 元強基惠民工作經費。398個(ge) 村被列為(wei) 扶持對象,每年安排村集體(ti) 經濟項目資金50萬(wan) 元。支持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

  穩步提高村(居)幹部待遇,完善村(居)幹部業(ye) 績考核獎勵辦法,實現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全覆蓋。每個(ge) 鄉(xiang) 鎮每年安排基層政權建設資金20萬(wan) 元,鄉(xiang) 鎮吃飯難、吃菜難、洗澡難問題得到普遍解決(jue) 。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改善民生工作沒有終點,隻有不斷的新起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進一步明確了今後一個(ge) 時期西藏工作的目標任務,對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將認真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決(jue) 策部署,把實現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利益作為(wei) 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真正感受到黨(dang) 中央關(guan) 懷,堅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信念。(新利平台 記者/賈華加)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