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一睹“地球第三級”的風采嗎?你想領略藏北高原美麗(li) 的“聖湖”,了解援藏醫生如何舍身忘死救治藏族先心病患兒(er) 嗎?中國評劇院藝術工作者用創造性的勞動為(wei) 你提供了良機。12月22日,原創評劇《藏地彩虹》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再度亮相後,掌聲雷動,好評如潮。
這是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所演出的評劇《藏地彩虹》劇照(唐召明2020年12月22日攝)
這次《藏地彩虹》作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優(you) 秀劇目展演,再次譜寫(xie) 了“漢藏一家親(qin) ”的和諧詩篇。
該劇從(cong) 2014年確定選材立意,2017年進行第一版首演。之後,分別於(yu) 2019年和2020年根據京藏兩(liang) 地各方意見進行了重新創作和深入修改,並於(yu) 今年8月進行了最終版的上演。目前,該劇已在北京、西藏等地演出上百場,深受歡迎。
這是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所演出的評劇《藏地彩虹》劇照(唐召明2020年12月22日攝)
舞台上,以北京援藏醫生顧虹為(wei) 原型的方丹醫生在先天性心髒病高發的雪域高原,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舍身救治患兒(er) 的大愛精神,深刻體(ti) 現了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與(yu) 藏族人民的魚水深情,熱情謳歌了以顧虹醫生為(wei) 代表的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的感人事跡。
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劇中人也完成著自我的心靈洗滌,凸顯“雪域高原幾十載,獻了青春獻終身”的高尚情懷,譜寫(xie) 出一曲新時代民族團結的頌歌、“老西藏精神”的頌歌和生命光輝的頌歌。
老一輩修公路,新一代修築青藏鐵路,新時期醫療援建架心路,從(cong) 原來的“騎馬式”援藏,到今天的“組團式”援藏,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猶如朵朵格桑花在西藏落地生根,給西藏人民帶來幸福。
該劇采用現實主義(yi) 創作方法,結合浪漫主義(yi) 等藝術手段,有機地融入了藏族音樂(le) 、藏族舞蹈、藏戲等藝術元素。
曾率隊與(yu) 顧虹一起到西藏篩查過先心病患兒(er) 的原北京市衛生局組織處長武風玉,觀看演出後發微信給顧虹:“……藏族群眾(zhong) 說‘方門巴’是我們(men) 的‘活菩薩’時,我已熱淚盈眶……你高尚的情操、精湛的醫術和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我認為(wei) ,這是當前脫貧攻堅和促進民族團結的最好教材……”
“太感人了!我看戲幾次流淚,這是平生第一次。”一位70多歲的退休幹部在演出結束後表示,整個(ge) 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wei) 它是真實的,源自一位援藏醫生“缺氧不缺精神”的醫者仁心。
我作為(wei) 《藏地彩虹》的策劃人之一,對於(yu) 《藏地彩虹》一次次的成功演出,更是感慨良多。
2015年初,中國評劇院擬以我長期報道的北京榜樣、被藏族稱為(wei) “活菩薩”的北京安貞醫院小兒(er) 心髒病專(zhuan) 家顧虹為(wei) 原型,通過評劇形式來創作一部援藏醫生救助西藏先心病患兒(er) ,彰顯建藏援藏工作者甘於(yu) 奉獻的高尚情懷的藝術作品,於(yu) 是我也就成為(wei) 該劇主創人員——策劃者。
顧虹曾在日本和美國留學、工作了15年,2004年她放棄國外優(you) 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國建功立業(ye) 。至今,她已17次進藏、篩查了上萬(wan) 名藏族兒(er) 童,並為(wei) 200多名先心病患兒(er) 成功實施了手術。
僅(jin) 藏北高原的先心病患兒(er) ,顧虹在北京安貞醫院就為(wei) 洛桑巴姆、其美拉姆、才旺愛卓、桑美等數十名患兒(er) 實施了介入手術,挽救了他們(men) 的生命,使他們(men) 重新拾回童年的歡笑。
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小兒(er) 先心病發病率較高,特別是藏北高原,由於(yu) 缺氧更加嚴(yan) 重,發病率也就更高。
這是顧虹在班戈縣人民醫院篩查先心病患兒(er) (唐召明2015年10月8日攝)
10多年來,顧虹以忘我的工作救治著每一條生命。患兒(er) 家長們(men) 說她是“活菩薩”,同事們(men) 則稱她為(wei) “工作狂”。
2009年6月2日,顧虹在西藏人民醫院藏漢族醫護人員配合下,在試運行的心髒導管室,創造了在高原上連續13個(ge) 小時為(wei) 7名患兒(er) 做先心病介入手術的世界紀錄。
為(wei) 了更好地在戲劇中展現以顧虹為(wei) 代表的建藏援藏工作者弘揚“老西藏精神”,不畏艱苦、勇於(yu) 奉獻精神,2015年金秋,我陪同中國評劇院院長、編劇、作曲等采風的藝術家,與(yu) 進行先心病患兒(er) 篩查工作的顧虹一道踏上了進藏旅程。這次進藏,我為(wei) 中國評劇院藝術家的采風活動既當記者,又當向導和陪同,有著多重身份。
第一天我們(men) 乘火車到達拉薩,第二天便乘車來到海拔4750多米的藏北班戈縣人民醫院,顧虹從(cong) 下午5點多下車,直到晚10點一直都在篩查,顧不上吃飯和休息。
其間,臉部浮腫口唇青紫的她靠吸氧和服藥戰勝高原缺氧,邊聽診、邊親(qin) 自為(wei) 藏北患兒(er) 做超聲心動圖。當天,共確診20多名疑似先心病患兒(er) 。
第一次進藏的藝術家們(men) 在高海拔缺氧情況下,大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高原反應。特別是我們(men) 此行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張明媛大姐高原反應最為(wei) 強烈。這位著名編劇,當時血氧飽和度隻有50%,眼睛已開始看不清東(dong) 西,顧虹事後說她當時已是極度缺氧並伴有腦水腫了。
這是主創人員深入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縣采風(唐召明2015年10月9日攝)
著名作曲家、中國評劇院院長王亞(ya) 勳及年輕的戴錫英、路日新的“高反”也很嚴(yan) 重。但他們(men) 都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在班戈縣的兩(liang) 天時間裏,一邊吸氧,一邊仍堅持采風直到工作結束。
這次采風,幸虧(kui) 中國評劇院副院長侯虹“高反”輕,一直忙前忙後為(wei) 大家提供服務,被我們(men) 戲稱為(wei) “妖精”……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ge) 流傳(chuan) 甚廣的說法,在高原反應程度上,女的比男的輕,矮的比高的輕,老的比少的輕。我覺得在老的比少的輕方麵,“高反”也不完全一樣。
《藏地彩虹》百場演出,觀眾(zhong) 能夠場場爆滿。這看似是偶然的成功,其實是主客觀努力的必然。在西藏的成功演出,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這是中國評劇院藝術家在拉薩演出結束後,來到布達拉宮前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8年9月19日攝)
2018年9月16至18日,從(cong) 北京乘火車到拉薩的中國評劇院50多位藝術家,在拉薩藏戲藝術中心,前後為(wei) 2000多名西藏幹部群眾(zhong) 奉獻上這堂藝術盛宴。我在現場看到,藏族觀眾(zhong) 依然是掌聲不斷。
《藏地彩虹》的成功,除了成功探索出一條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yu) 一身的道路外,還成功地融入了原汁原味的藏劇文化。其中的經典《智美更登》段落在赴藏演出時,由西藏自治區藏劇團4名藏族演員現身參演。首次展現在藏族觀眾(zhong) 麵前時,就獲得了滿堂喝彩。
評劇與(yu) 藏族文化、藏族藝術淵源頗深。評劇《藏地彩虹》是繼《金沙江畔》後近一個(ge) 甲子,中國評劇院再次傾(qing) 全力打造的一部講述民族團結的史詩性作品,是新時代、新形式、新發展情況下,評劇藝術與(yu) 藏族文化深度融合後,所譜寫(xie) 的一部最感人、最接地氣和最具正能量的新時代華彩樂(le) 章。(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