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xi) 近平關(guan) 於(yu) 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在全國發行。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的疊加衝(chong) 擊雙重挑戰,在互聯網成為(wei) 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和最前沿、國際輿論環境更趨錯綜複雜的當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既為(wei) 新時代網信事業(ye) 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wei) 網上輿論工作“典”明要義(yi) 。
加強互聯網內(nei) 容建設,提高新聞輿論“四力”。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普及,網絡平台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新聞信息、交流思想和共享知識的主流平台。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要加強互聯網內(nei) 容建設,高度重視傳(chuan) 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網絡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要推進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開展網上輿論鬥爭(zheng) ,把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互聯網在賦予廣大公眾(zhong) 更充分的表達權和話語權的同時,開放、便捷的網絡傳(chuan) 播語境,也滋生著非理性情緒表達、“泛娛樂(le) 化”甚至斷章取義(yi) 、顛倒黑白等輿論問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一些西方媒體(ti) 和西方政治人物將病毒稱為(wei) “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利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ti) 炮製、散布涉華負麵輿論,關(guan) 聯台灣、香港、涉藏等多個(ge) 議題,以“甩鍋”方法鼓吹意識形態偏見,製造“信息瘟疫”。
麵對這樣的網上輿論攻擊,我們(men) 如何應對?早在2016年,習(xi) 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決(jue) 製止和打擊“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yi) ,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這樣的行為(wei) ,“決(jue) 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20年3月連續發推回擊,質問美國“自我欺騙和抹黑有助於(yu) 應對疫情嗎?”麵對重大國際事件,總書(shu) 記強調的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既要搶占第一時間,及時發聲;也要策略應對,避免過分反應;還要勇於(yu) 擔責,重在解決(jue) 問題。平衡好“說”和“做”的關(guan) 係應為(wei) 題中應有之義(yi) 。中國政府帶領全國人民英勇抗疫的舉(ju) 措,不僅(jin) 體(ti) 現出“大國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彰顯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也為(wei) 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合作抗疫的“東(dong) 亞(ya) 模式”正逐漸被全球認可。
運用網絡了解民意,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名言出自東(dong) 漢哲學家王充的《論衡·書(shu) 解篇》,是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時引用的,大意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過失的人在民間”。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wei) 廣大而真實的“民間”,通過網絡了解民意正成為(wei) 新形勢下的“群眾(zhong) 路線”,這也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領導幹部要學會(hui) 通過網絡走群眾(zhong) 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zhong) 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guan) 切、解疑釋惑”這一要求的原因。為(wei) 政者隻有主動進入、融入這個(ge) 民意空間,主動接受輿論的監督,才能切實做到“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新利平台 記者 文/夏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