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孜卓(酥油花)、孜卓”“羅薩啦梅朵”……春節、藏曆新年即將到來,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的年貨市場上,總能聽見這樣的叫賣聲。
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的農(nong) 牧民,或帶著手藝,或帶著家鄉(xiang) 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走街串巷、擺攤設點,售賣年貨。他們(men) 憑借著地道正宗的產(chan) 品,收益頗豐(feng) 。年貨市場上的銷售,將是他們(men) 一年中重要的增收途徑之一。
圖為(wei) 在八廓商城外售賣酥油花的農(nong) 牧民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在衝(chong) 賽康市場售賣酥油花的農(nong) 牧民 攝影:王媛媛
圖為(wei) 頓旦(左)和他的同伴們(men) 在八廓街外售賣酥油花 攝影:王媛媛
“阿佳,‘孜卓’要嗎?自己做的。”2月9日,記者在八廓商城走訪年貨市場時,遇上了來自日喀則市仁布縣普鬆鄉(xiang) 的頓旦和他的同伴們(men) 。四個(ge) 人在八廓商城外的巷子邊擺了十多對酥油花,招攬生意。遇上過往人群多瞧一眼,他們(men) 總是耐心地揭開盛放酥油花的鞋盒蓋,期待著多賣出一對酥油花。
“酥油花怕熱,遇熱容易融化,所以我們(men) 一般都將酥油花裝在鞋盒子裏,在陰麵處售賣。”為(wei) 了讓酥油花的賣相好點,他們(men) 隻得“躲”著太陽。為(wei) 此,隻能穿厚點,抵禦寒冷。
頓旦幾人提前半個(ge) 月從(cong) 家裏來到拉薩,租了小昭寺附近的一間民房,就為(wei) 了售賣酥油花。這裏既是製作地點,也是晚上睡覺的地方。四五個(ge) 人負責製作,另外四五個(ge) 人負責銷售。精巧的手工、明確的分工,也為(wei) 他們(men) 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最貴的、質量最好的要300元一對,一般的話就是100元左右。算下來,現在大概賣了10萬(wan) 元吧,還不錯。”正說著收益,頓旦的同伴又賣出了一對酥油花,大夥(huo) 兒(er) 幹勁更足了。
頓旦說,賣到2月10日中午,他們(men) 也要回家了。“回去休息一段時間,就要出去打工了。”
圖為(wei) 在衝(chong) 賽康市場售賣“褪”的達娃 攝影:王媛媛
同頓旦一樣分工明確的還有尼瑪、紮西、達娃三人。他們(men) 都是在校生,趁著寒假來到衝(chong) 賽康市場幫著家裏人賣“褪”(奶製品)。
來自拉薩市當雄縣寧中鄉(xiang) 的他們(men) 一人負責一個(ge) 小推車,推車裏擺滿了大小不一的“褪”。“現在30元一斤,賣得還可以。”紮西說,這些“褪”是家裏人提前兩(liang) 個(ge) 月開始準備的,因為(wei) 製作“褪”非常麻煩,很耗費時間。“好在家裏有牛,所以成本不高,能賺一些。”
在拉薩的年貨市場逛上一圈,記者發現售賣青稞苗、酥油花、“羅薩梅朵”等年貨的多為(wei) 農(nong) 牧民。琳琅滿目的年貨不僅(jin) 豐(feng) 富了當地的市場,也增加了他們(men) 的收入。
隨著春節、藏曆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這些活躍在年貨市場上的農(nong) 牧民即將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家了。短暫的休息後,他們(men) 又將忙碌起來,或外出務工、或就近就業(ye) ,辛勤的工作,為(wei) 著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