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人數超過14億人次

發布時間: 2021-04-01 21:4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3月31日,記者自國家文物局獲悉,目前,我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已基本摸清,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開放率接近94%,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人數超過14億(yi) 人次、紅色旅遊收入超過4000億(yi) 元。革命文物工作呈現向上向前的良好態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工作,就保護、利用、傳(chuan) 承作出係列重要指示、發表係列重要論述,為(wei) 做好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據介紹,目前,我國革命文物工作逐漸確立起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hui) 參與(yu) 的工作格局,形成了革命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宏大合力。其中,中辦、國辦首次出台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意見,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31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製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提升,全麵確立了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shu) 和路線圖。

  同時,部門協作、央地聯動更加密切,中央財政對革命文物保護展示投入予以傾(qing) 斜,2018-2020年共安排17.8億(yi) 元,支持閩西地區、金寨縣、遵義(yi) 市等地的約600個(ge) 革命文物保護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37.4億(yi) 元支持革命文物基礎設施建設和烈士紀念設施維護。

  並且,各地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廣東(dong) 省計劃5年投入15億(yi) 元、安徽省2年累計投入2億(yi) 元用於(yu)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據了解,目前,我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已基本摸清,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wan) 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wan) 件/套,北京、上海等20個(ge) 省(區、市)相繼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共實施26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保護項目,2021年已批複近200項。

  在持續改善革命文物保護狀況的基礎上,重點推進贛南地區、金寨縣、閩西地區等地和湘江戰役舊址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項目,取得良好效果。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兩(liang) 批37個(ge)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中央財政對片區整體(ti) 陳列展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給予傾(qing) 斜等措施推動形成串點連線、連片打造、整體(ti) 展示的革命文物工作新態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對革命文物開展大力保護的同時,創新利用也在不斷深化,革命文物賦能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目前,我國革命文物展示展陳已漸成體(ti) 係,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革命舊址開放率接近94%,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總數超過1600家,“十三五”時期平均每年推出革命文物展覽4000餘(yu) 個(ge) 。

  2014年以來,中央財政安排16億(yi) 元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程,紅色資源成為(wei) 井岡(gang) 山、瑞金發展的金名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和群眾(zhong) 就業(ye) ,助力54個(ge) 貧困縣脫貧摘帽;“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點亮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文旅+綠色產(chan) 業(ye) +古色瑤鄉(xiang) ”宜居宜業(ye) 宜遊的發展模式,呈現全麵小康、美麗(li) 鄉(xiang) 村的詩意畫卷,2019年吸引遊客超過60餘(yu) 萬(wan) 人次;山東(dong) 沂蒙山區創新紅色研學模式,依托沂蒙紅嫂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建成一批紅色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的規模和熱度不斷攀升,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人數超過14億(yi) 人次、紅色旅遊收入超過4000億(yi) 元,不少紅色旅遊目的地成為(wei) 人們(men) 出遊的重要選項和打卡地,年輕人成為(wei) 紅色旅遊熱的主力軍(jun) 。

  此外,上海中共一大會(hui) 址、北京大學紅樓舊址等一批重大黨(dang) 史舊址保護修繕工程完工在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即將開放,百年黨(dang) 史文物大展全麵布陳,多角度生動展示百年黨(dang) 史,讓幹部群眾(zhong) 深切感受艱辛曆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偉(wei) 大精神。

(責編: 刁懷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