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天下無客不思家。每到清明節,後人不忘已故先輩,墓前寄托哀思,是中國人禮敬祖先、追遠慎終的傳(chuan) 統觀念。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掃墓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清明祭掃活動中互相攀比等現象仍時有發生。比誰敬獻的花圈大、誰供奉的祭品多、誰的祭掃排場氣派,盲目攀比炫耀讓祭掃失去了緬懷先人的初衷。
清明節祭掃是為(wei) 了銘記逝者的音容笑貌,傳(chuan) 承逝者的優(you) 良品質。同時也在提醒後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常回家看看,孝敬健在的長輩,少一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ang) 而親(qin) 不待”的遺憾,讓他們(men) 的晚年生活過得更有質量。
清明節祭掃,也是對逝者的感恩。禮儀(yi) 到了,心意表足即可。掛紙燒錢,雖然是傳(chuan) 統表達方式,但燃燒祭品後所產(chan) 生的煙塵和紙灰不僅(jin) 會(hui) 汙染環境,而且火災的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往年因清明節不當祭掃,引發火災的事例時有發生,不僅(jin) 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也讓涉事個(ge) 人付出沉重代價(jia) 。
因此,今年,我們(men) 不妨帶著鮮花和水果去祭掃,或在網上進行“雲(yun) 祭掃”,身體(ti) 力行踐行綠色文明理念。無論是前往現場寄托哀思,還是在心中默默悼念,都是對生命的感悟,都是對過往的懷念。無論形式如何,清明節本身的精神內(nei) 涵不會(hui) 改變。
與(yu) 此同時,我國當前仍處於(yu) “外防輸入,內(nei) 防反彈”的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我們(men) 依舊不能放鬆警惕之心。應自覺響應號召,減少出行,避免聚眾(zhong) ,勤洗手,多通風。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台,通過多種途徑寄托哀思,用心、用情緬懷逝者,嚴(yan) 於(yu) 律己做好新時代綠色文明理念的引領者、倡導者、踐行者。
生者安康,逝者安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傳(chuan) 承千年的節日在新時代中被賦予新的內(nei) 涵。讓我們(men) 在祭祖尋根中省思生命的意義(yi) ,在行孝盡哀中體(ti) 味親(qin) 情的價(jia) 值。今天我們(men) 轉變傳(chuan) 統觀念,倡導綠色文明理念,就是為(wei) 了明天能讓子孫後代離綠色更近一點,更加懂得春祭之節的多種內(nei) 涵。(新利平台 文/周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