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和諧共處 自在交融

——劉琪《包容與凝聚》評介

發布時間: 2021-04-15 20:22:00 來源: 新利平台

  “人類學家一向把自己的田野點視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而我,從(cong) 2007年第一次踏上迪慶的土地開始,幾乎每年都會(hui) 去一趟……這裏的很多故事,都無法用我熟悉的概念與(yu) 理論來理解,我經常不知道該如何將其轉化為(wei) ‘學術話語’;然而,這些故事又是那樣地生動鮮活,讓我覺得自己身為(wei) 人類學學者,有一種必須把它們(men) 講述出來的責任”;“我們(men) 無法抹除差異本身,但需要意識到,任何一種差異,都並不必然導致隔絕,隻要有穿越邊界的交流,有相互聯合的渴望,便可以有新的、更高層次的整合。在迪慶地區,各個(ge) 民族的人民用‘複合社會(hui) ’的方式,整合了差異,包容了差異,凝聚為(wei) 了一個(ge) 共同體(ti) 。”這是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劉琪教授的新著《包容與(yu) 凝聚》中的隻言片語,一則道出她作為(wei) 人類學家身上所肩負的使命與(yu) 研究的勤苦,二則卻頗可以概括這部專(zhuan) 著的學術旨趣。

  雲(yun) 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是一個(ge) 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域。無論在曆史上還是現實中,州內(nei) 的各個(ge) 民族都在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共榮的社會(hui) 格局。對這種民族交融的曆史與(yu) 現實進行研究,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多民族共同體(ti) 生成的曆史情境、社會(hui) 機製與(yu) 現實條件,為(wei) 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具體(ti) 案例。2021年3月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的劉琪教授的這本新作《包容與(yu) 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在雲(yun) 南迪慶的實證研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作者劉琪女士2010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人類學專(zhuan) 業(ye) ,獲人類學博士學位,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族群研究、人類學理論與(yu) 方法、西南區域研究等。從(cong) 劉琪教授近年來陸續發表的一係列論文可以看出,迪慶地區的各個(ge) 民族是如何通過包容與(yu) 整合差異來達到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與(yu) 自在交融,一直是她所關(guan) 注與(yu) 探討的重點,而這本書(shu) 正是這一理路的延伸和充實。

  本書(shu) 得到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建設視野下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原理、實踐經驗與(yu) 現實挑戰”的資助。全書(shu) 以作者在迪慶地區十餘(yu) 年田野調查的所見所聞所感為(wei) 線索展開,將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的理論知識巧妙地穿插其中,使該書(shu) 讀起來頗具趣味而毫不枯燥,同時佐以大量珍貴的、有價(jia) 值的文獻史料,進一步彰顯了作者獨特的學術視角與(yu) 敏銳的學術思維。全書(shu) 各章節所討論的問題各有側(ce) 重,而作者在章節劃分和具體(ti) 論述中,能使所述問題前後呼應,做到整體(ti) 建構、文脈貫通。本書(shu) 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又兼具較強的可讀性,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合乎時代背景的選題  

  全書(shu) 對迪慶地區民族融合的曆史形成過程與(yu) 現實變遷脈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曆史上,迪慶地區各民族的人民在長期共同相處的過程中,經過群體(ti) 間的自我磨合,培育出了內(nei) 生的、穩定的團結力量,人們(men) 遵守著共同的社會(hui) 規範,在生活上達成了一種默契,自然而然地彼此尊重不同的風俗習(xi) 慣以及宗教信仰,從(cong) 而形成了一個(ge) 圓融自洽的小世界。這種由迪慶人民自發形成的社會(hui) 共同體(ti) ,也就是作者在書(shu) 中所提出的“複合社會(hui) ”。這種社會(hui) 形態,可以整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與(yu) 不同的宗教信仰,並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men) 有一種“家的感受”。令人欣慰的是,迪慶這個(ge) “小世界”並沒有固步自封,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hui) 的進步,在現代社會(hui) 新的環境下,迪慶地區的人民又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能動性與(yu) 創造性,使地方傳(chuan) 統得以更新和延續,“小世界”又自由自在地融入了現代社會(hui) 的“大家庭”。迪慶,就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以作者選擇迪慶地區這樣一個(ge) 具有代表性的,生動鮮活的題材,十分符合當今時代我們(men) 培養(yang)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理念。

  引人入勝的精彩內(nei) 容  

  全書(shu) 的第一章為(wei) 導論,作者開門見山地對本書(shu) 提出的一些新理論以及概念性的問題,做了較為(wei) 詳細的闡釋,同時介紹了迪慶地區的概況,這一章相當於(yu) 該書(shu) 的導讀,有助於(yu) 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shu) 的內(nei) 容;第二章主要講述了迪慶地區的兩(liang) 個(ge) 中心城鎮,獨克宗(今香格裏拉市獨克宗古城)與(yu) 阿墩子(今德欽縣升平鎮)的故事,說明這兩(liang) 個(ge) 城鎮在經曆了“族群大融合”之後,是如何發生了社會(hui) 轉型並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形成了一種“自在的社會(hui) ”;第三章和第四章,作者以茨中村和吾竹村兩(liang) 個(ge) 典型的村落為(wei) 例,說明了這兩(liang) 個(ge) 村落是如何將不同的宗教信仰與(yu) 民族差異進行了包容與(yu) 整合,並圍繞共同的社會(hui) 規範與(yu) 儀(yi) 式體(ti) 係構建出了超越族群的村落共同體(ti) ,進而達到一種和諧與(yu) 穩定的狀態;第五章作者舉(ju) 了三壩鄉(xiang) 納西村落的例子,這個(ge) 例子與(yu) 前幾個(ge) 村鎮的“民族融合”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表麵上看,它是一個(ge) 強調納西族特色,著重塑造納西村落文化的典型。但是其本質上仍舊是在新的社會(hui) 環境下,該村落如何進行傳(chuan) 統的再造與(yu) 尋求發展的探索過程。而納西這個(ge) 所謂的“反麵案例”,也為(wei) 我們(men) 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思考“迪慶經驗”提供了一些啟發。第六章,作者對本書(shu) 的核心議題——“複合社會(hui) ”、“國家角色”、“族群邊界”等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探討了“迪慶經驗”中所蘊含的中國智慧,以及它為(wei) 重塑邊疆形象帶來了哪些啟發。

  樸素真摯的寫(xie) 作風格  

  與(yu) 大多數人類學著作所不同的是,該書(shu) 並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深奧理論,相反,作者以她細膩、明快的筆調,將“迪慶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有身臨(lin) 其境之感,也流露出作者對迪慶這片土地的深深熱愛與(yu) 眷戀之情。作者初始與(yu) 這裏獨特的異文化邂逅,那時的她還沒有完全放下對迪慶所預想的“先驗的假設”,以及她自已身上所謂的“書(shu) 生的傲慢”。之後,作者在逐漸深入的“行走”過程中經曆了文化摩擦與(yu) 文化理解,這一過程充滿了作為(wei) 他者進入另一個(ge) 他者世界的情緒與(yu) 反思。而這些對於(yu) 作者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包容,一種對迪慶這塊土地的樸實的、真摯的情感。作者將這種樸素的情感,毫不矯揉造作地,十分自然地融入在寫(xie) 作當中,這就會(hui) 讓讀者產(chan) 生巨大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到過迪慶的讀者,因為(wei) 這本書(shu) ,會(hui) 激發你馬上想到這個(ge) 神奇的地方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如果是已經去過迪慶的讀者,那麽(me) 讀了這本書(shu) ,會(hui) 讓你更加願意再一次踏上那裏的土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它包容的、充滿“中國智慧”的魅力。

  綜上,《包容與(yu) 凝聚》一書(shu) 向讀者展示了迪慶地區多姿多彩的族群風貌與(yu) 精神氣質,作者在書(shu) 中多方麵、多角度、多層次地運用了民族學、人類學、以及社會(hui) 學的諸多理論,並結合許多具體(ti) 的案例,對迪慶地區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社會(hui) 形態做了生動活潑的描述與(yu) 呈現,同時對這種社會(hui) 形態下所蘊含的內(nei) 在因素做了深入詳實的剖析與(yu) 闡釋。這些都將增進我們(men) 對於(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在地方社會(hui) 具體(ti) 實現過程的理解,為(wei) 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現實依據與(yu) 理論參照。當然,凡事並不能窮盡,書(shu) 的最後,作者用充滿感懷的筆調,做了一個(ge) 開放式的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相信廣大讀者在讀到這本全新的人類學著作的時候,會(hui) 與(yu) 作者產(chan) 生強烈的共鳴,由此開始一段關(guan) 於(yu) 迪慶的心靈之旅。(新利平台 文/張子淩)

(責編: 韓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