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皮膚黝黑、不時微笑的古如坐在我們(men) 對麵,如果不是他開口說了一句地道的英語,我們(men) 壓根不會(hui) 想到,這個(ge) 從(cong) 小放牧的年輕人居然會(hui) 那麽(me) 有“國際範兒(er) ”。
圖為(wei) 岡(gang) 仁波齊腳下的巴嘎鄉(xiang) 攝影:趙耀
圖為(wei) 古如接受采訪 攝影:王媛媛
37歲的古如一直生活在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這個(ge) 坐落在岡(gang) 仁波齊腳下的小村莊,因為(wei) “神山”特殊的宗教地位,吸引著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眾(zhong) 多遊客、香客前來旅遊、朝聖。
有人來旅遊、朝聖,當地也在1981年組建犛牛運輸隊,組織村民利用犛牛、馬匹為(wei) 轉繞岡(gang) 仁波齊的客人提供搬運服務。18歲時,身為(wei) 長子的古如將羊群交給家裏人,也加入了這支隊伍。
“剛開始跟客人之間語言不通,鬧了不少笑話。”古如不好意思地說,因為(wei) 聽不懂外國香客說的話,有一次他們(men) 說想上廁所時,他壓根沒有理解,笑了笑繼續牽著馬往前走。“像這樣的事情,特別多。”
聽不懂客人說的話,古如隻能幹著急,心裏很難受。為(wei) 便於(yu) 交流,2014年古如參加了巴嘎鄉(xiang) 組織的英語學習(xi) 班。
“結果人家還是聽不懂。”古如隻能繼續靠手勢溝通。“比劃的時候,就留心聽對方怎麽(me) 表達,慢慢就會(hui) 一點了。”
這以後,自學英語的古如嚐試著更多表達。他會(hui) 給外國客人介紹當天將要到達的地點了,也會(hui) 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停下來休息、身體(ti) 是否適應了等等。
一來一往間,古如在其中收獲了許多感謝。
一些年紀比較大的香客,對於(yu) 轉繞岡(gang) 仁波齊神往已久。這些客人,古如總會(hui) 更加細心照顧。上坡的時候,會(hui) 詢問他們(men) 有沒有高山反應;下坡遇上較陡的路麵,會(hui) 扶著他們(men) ,避免從(cong) 馬背跌落。
3天的轉山之路,客人在堅持,古如也在盡全力幫助。他覺得這些客人千裏迢迢,幫助他們(men) 圓滿完成轉山,這也是一種做善事。 “這裏是旅遊地,盡可能地幫助客人,也是維護良好的旅遊形象。”
從(cong) 事旅遊服務已近20年,古如的收入也因為(wei) 客人的增多而不斷增加。“新冠疫情發生前,一年靠牽馬大概有2萬(wan) 元的收入。”收入提高了、家裏條件也變好了,古如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政策好。
“現在客人不多,就在鄉(xiang) 裏打點零工。”打工的同時,古如還在繼續學習(xi) 漢語和英語,想要彌補因為(wei) 溝通沒能跟客人留下聯係方式的遺憾。他希望能跟客人多一些互動,讓他們(men) 對這裏多一份美好印象。
在巴嘎鄉(xiang) ,像古如這樣會(hui) 說英語,有點“國際範兒(er) ”的人並不少。為(wei) 了提高服務質量,當地舉(ju) 辦了多期漢語、英語培訓班,讓參與(yu) 旅遊服務的人培訓學習(xi) 。巴嘎鄉(xiang) 街麵的許多店麵招牌,漢語、藏語、英語三種文字很常見。
圖為(wei) 巴嘎鄉(xiang) 街麵上的店麵招牌 攝影: 王媛媛
隨著巴嘎鄉(xiang) (塔爾欽)國際旅遊小鎮建設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古如”們(men) 不會(hui) 再因為(wei) 交流不暢產(chan) 生誤會(hui) ,這個(ge) 岡(gang) 仁波齊腳下的小鄉(xiang) “國際範兒(er) ”也將越來越濃。(新利平台 記者/王媛媛 趙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