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行在雲端】西德村:抱著“金字招牌”,找尋創新之路

發布時間: 2021-04-17 19:3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喜馬拉雅南麓,蜿蜒的孔雀河水緩緩流淌,千百年來默默地滋養(yang) 著一方水土。河畔的西德村水磨房內(nei) ,穀物香氣彌漫。流水被智慧的勞動人民引導,帶動水磨轉動,研磨出西藏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糌粑。


圖為(wei) 流水帶動水磨正在研磨糌粑 攝影:趙耀

  西德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得益於(yu) 較低的海拔和優(you) 越的自然條件,這裏是整個(ge) 阿裏地區為(wei) 數不多的青稞產(chan) 地之一。其特產(chan) 的白糌粑品質優(you) 良,口感豐(feng) 富,一直以來都是當地糌粑的“金字招牌”。


圖為(wei) 研磨完成的糌粑 攝影:趙耀

  2018年,在陝西省第八批援藏幹部的大力支持下,西德村在原有的糌粑合作社基礎之上,新建了糌粑加工廠房和糌粑餅幹加工線,並於(yu) 次年成立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作為(wei) 本地特色企業(ye) ,公司在創造營收的同時也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之中。


圖為(wei) 工人正在將炒製完成的青稞裝袋 攝影:趙耀

  “2020年公司純利潤為(wei) 14萬(wan) 元,給村裏集體(ti) 分紅了7萬(wan) 元。除此之外,為(wei) 了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能夠就近就便就業(ye) ,公司吸納了5名專(zhuan) 業(ye) 性工人,工資一天為(wei) 170元。村裏每個(ge) 人都可以來打臨(lin) 時工,一天也有100元的收入。”公司負責人普布次仁介紹。


圖為(wei) 格桑南珠正在工作中 攝影:趙耀

  產(chan) 品加工車間內(nei) ,格桑南珠正在和高薪聘請的老師陳周祥一起加工糌粑餅幹。“我在這裏工作快一年了,在老師的帶領下基本上能獨立完成糌粑餅幹的加工生產(chan) 了。這裏工作一天有170元錢,比在家務農(nong) 的收入高多了。”20歲的格桑南珠笑著說。


圖為(wei) 炒熟的青稞 攝影:趙耀

  為(wei) 了守住這塊“金字招牌”,普布次仁於(yu) 2017年注冊(ce) 登記了普蘭(lan) 西德白糌粑商標。2020年,“普蘭(lan) 縣西德白糌粑”成功申報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產(chan) 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是為(wei) 了保證質量,我們(men) 寧願少接訂單,也不采購品質差的原材料。”普布次仁介紹,多年來公司一直采用西德村的青稞為(wei) 原材料。2020年以高於(yu) 市場6毛錢的價(jia) 格收購了西德村20萬(wan) 斤青稞。


圖為(wei) 普蘭(lan) 西德白糌粑產(chan) 品 攝影:趙耀

  懷抱著這塊“金字招牌”,普布次仁也在積極找尋著創新之路。遠赴西藏各地市參觀學習(xi) ,參加各地市物交會(hui) ,從(cong) 最初單一的糌粑已經發展到如今的糌粑餅幹、麵包等,創新產(chan) 品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


圖為(wei) 普布次仁 攝影:趙耀

  如今,西德村的糌粑產(chan) 品隨著網絡翻越喜馬拉雅走向了北京、上海、內(nei) 蒙古等地,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下一步,我們(men) 將依托‘普蘭(lan) 縣西德白糌粑’地理標誌,抱著這個(ge) ‘含金量’更高的‘金字招牌’,推動產(chan) 品結構優(you) 化升級,爭(zheng) 取推出更多的優(you) 質產(chan) 品。”對於(yu) 未來,普布次仁充滿信心。(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趙耀 王媛媛 賈華加)

(責編: 龍真多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